潮汕姜薯,叫“姜”不是“姜” 叫“薯”不是“薯”!野史趣闻
姜薯盛产于潮汕的潮阳和揭阳地区,其中,最出名的是潮阳区西胪镇内八乡岩前村、棉湖四乡的大港村和揭西大溪镇的姜薯。前者已被国家质量总局2016年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区县。这些主产区,大多位于榕江中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质优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更年累月的水浪冲刷和泥沙淤积,大自然馈赠的肥沃沙质土壤,满足了姜薯生长对土壤、气候的苛刻要求,造就了种植姜薯的悠久历史与古朴的生产技术。

姜薯是薯蓣科薯蓣属的成员之一,薯蓣的小名叫山药,其家族家大业大,在中国的薯蓣属植物就大约多达80种。在各地栽培过程中,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原因,山药还产生不同形状的变种,诸如潮汕姜薯、佛掌薯、棒山药和长山药。

潮汕姜薯形如其名,一个个长得跟生姜似的,口感又如番薯,故名姜薯。不管外形如何变换,都有山药的基本特征:“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常食用对肺、脾、肾亏虚所致的咳嗽痰多、身体虚弱、食欲不振、久泄久痢、小便过多及糖尿病、动脉硬化都有疗效。当然,也有其自己的个性: “皮薄光滑,薯大肉白,粉泥沾连”,是山药中的上品。


山药古时齐鲁称山芋,吴越称土薯,秦楚称玉延,隋代以前称薯蓣。说来有趣,与薯蓣同音的豫、曙两字恰是唐、宋王朝两位皇帝的名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这样解释:唐朝时,因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讳,把薯蓣改称薯药;宋朝时,又避宋英宗赵曙的名讳,把薯药改称山药。由于李时珍是一代名医,所以这种说法一直被广泛引用,几成金科玉律。其实,薯蓣和山药的叫法在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只是具体到某一个时期这两种名称使用的频率不同罢了。在潮汕也有类似的记载,如清雍正《惠来县志》在物产类“蔬之属”中提到“为芋为姜蓣为苏木为甜蓣为葛蓣”。嘉庆《澄海县志》则载:“甘藷,叶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瓶盎者,皮紫而肉白,又有皮肉俱紫者,名苏木藷,比诸藷为佳。”

我国食用山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之前,就已经把山药视为像番薯一样的主食,并把它誉为补虚佳品。晋人罗含著的《湘中记》说到这么个故事:晋代永和初年,有一汉子到衡山上采药。迷路粮尽,只好躺在一山崖下休息。忽见一老翁,鹤发童颜,飘然而至,在石壁上作书。汉子急忙上前求以食物,并请教出山之路。老翁给了他一些外形似芋,甘甜如薯的东西,并指点回家之路。六天之后,果然返回家中,腹中还不觉饥饿,才知山药功用之奇特。这个故事有点神化,也就成为后来诗人咏山药常用的“衡山之典”。

《山海经》中说:“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蓣藷。“《神农本草经》把山药列为上品:“山药色、香、味三绝。”《本草纲目》载:“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叶有三尖,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五六月开花成穗,淡红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坚而无仁。其子别结于一旁,状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煮食甘滑,与其根同。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为良。”

好的野生山药大多出产在高寒干旱的山区,山药姓“山”,无须耕作,自由自在地生长,会越长越茂盛。但目前的山药田中土壤都被弄得又松软又肥沃,长出来的山药越来越粗、越来越直、产量也越高。而潮汕姜薯仍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种植方式,不求产量,更注重质量。附带说一下,挖姜薯是个一个技术活,必须在姜薯旁先开挖一道深沟,再取出完整的姜薯。有人把这种采收方法戏称为“自掘坟墓”。

潮汕姜薯的根实香甜可口,软糯绵长,有“神仙之食”的赞誉。明人王冕的一首《山药》中说:“山药依阑出,分披受夏凉。叶连黄独瘦,蔓引绿萝长。结实终堪食,开花近得香。烹庖入盘馔,不馈大官羊。”便道出了姜薯的姿态,花虽不艳,叶虽可怜,但却包含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明刘崧曾作《咏山药》诗:“谁种山中玉?修圆故自匀。野人寻得惯,带雨晚来新。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香。商芝亦何事,空负白头人。” 确切描述了潮汕姜薯色味胜而香清,故也有“山中之玉”的美名。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诗人陆游手烹甜羹,一种平和,一种生趣盎然纸上。陆游进一步解释:“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醯酱,山庖珍烹也。”千百年来,这款“陆游甜羹”注入了文化印迹而得以流传。“陆游另一些《甜羹》诗:“山厨薪桂软炊粳,旋洗香蔬手自烹。从此八珍俱避舍,天苏陀味属甜羹。”,“老住湖边一把芽,时沽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生活并不因奢侈而幸福,所谓“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真是至理名言。潮汕民间传统小食“姜薯汤”的食法,传承着陆游“甜羹”之遗风,也祖祖辈辈继承着儒风雅韵:将姜薯削成薄片,放到沸水中略煮片刻而成,汤中的薯片微微卷曲,吃起来清香爽滑,在冬天的早晚来“一杯姜薯进琼糜”,何等的“淡薄之中滋味长”啊!

大概是在这遗风之下,形成了潮人吃姜薯的食俗与文化:除夕围炉,要有甜姜薯。大年初一,亲朋登门拜年,为表示主人对来客的敬重,便用姜薯汤来招待。按照民间习俗,这碗姜薯汤是非吃不可的;过去,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家婆或小姑特意为她制作的甜薯汤。姜薯汤,在潮汕人的心目中,象征着甜蜜、美满,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也是潮汕游子乡愁的解药。

《清稗类钞》记载:“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传至潮人手中,则衍生出用姜薯作皮的粿品,如“姜薯寿桃”“姜薯粿”“姜薯鲤鱼”“姜薯五果”等特色乡土小吃;还衍生成姜薯泥馅料。古人云:“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姜薯为蔬,可烩可焖,可煮可蒸,可煎可蘸,可汤可炒,可荤可素,可甜可咸,的确是“白受彩,甘受和”。

把山药和蜜糖联系在一起的倒是宋陈达叟,他在《本心斋疏食谱》中说:“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糖拌山药也是慈禧饭桌上的常客。常规做法是,山药洗净上笼屉蒸半小时,熟后去皮,蘸白糖吃。慈禧1881年四月初八日晚膳就有“白糖山药一品”,若为潮人所做定是“糕烧姜薯”。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记载:山药与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名“金玉羹”,栗子黄似金,金玉共盘,盘调素雅,平常之中却又透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在潮人看来,“糕烧姜薯银杏”更显调和与高贵,故常作喜宴寿桌之“尾甜”,有着超然之至味,寓意之深长。
来源:老饕潮食文化与饮食杂思
本文作者:南澳百事通(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