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消除藩镇的原因野史趣闻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此次战乱虽以主导者安禄被杀结束。但是困扰唐朝统治者的各大藩镇却依旧存在,并以一种类似国中国形式存在中。
其实大家想想削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削藩的首要条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对藩镇有压倒性的优势,用和平手段解决不了就用军事手段,汉景帝削藩就是这样做的,开始用行政手段慢慢来,即便如此,诸侯王们还是不满意,引发了七国之乱,中央政府决心平叛,一劳永逸。东汉末就不同了,黄巾起义,中央军队平灭不了,号召地方自招兵马镇压黄巾,黄巾是平灭了,但却形成了地方军事政治集团,尾大不掉,中央处于弱势,对于地方势力无能为力,到后来中央也被地方军阀控制了,直至灭亡。中唐与东汉末一样,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中央派不出军队平叛,值得依靠藩镇的力量,平灭了安禄山、史思明,有形成新的藩镇,中央仍然没有实力平灭新的藩镇。又加之宦官干政,皇帝都朝不保夕,哪有精力强化中央,在力量不足的时候削藩,藩镇不但削不了,反而危机中央,不削藩维持藩镇的相互制衡可以维持相对稳定,中唐朝能够在风雨飘摇中苟活一百多年也就不奇怪了。
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唐代宗在平定安史叛乱后,降将割据,朝廷在其周边设立忠心的藩镇牵制,虽然很多人说藩镇越来越多使割据加剧,其实你想过没有,藩镇越多,总面积却不增加,只能是藩镇越来越小,这就是唐代宗在变相地搞“推恩令”。2.唐德宗的削藩两败俱伤,但从此到唐亡,再无藩镇敢称帝立国,这就是藩镇越来越小的结果,他们再也不能成为安禄山,虽然德宗逗比剿匪不力,但藩镇也看到朝廷还有民心还有名将还有军力,不敢轻易造次。3.唐宪宗平定了五大割据藩镇,淮西 淄青从此沉沦,他死后复叛的是河朔三镇,但已然自身矛盾重重,无力再大动作只求领主自治。4.元和中兴的同时还有伟大的古文复兴运动和新乐府运动,不要以为这只是文学概念,其实质是士大夫发起了一场文人政治,构建出了士大夫治国的文化基础,无论是朝廷还是藩镇都要用文人幕僚做智囊团或治民,只要这些文人的头脑观念一致,管你谁是皇帝谁是领主,都要按共同的士大夫阶层意愿行事,否则就是自寻死路,这也是为何宋朝刚从五代十国乱世建立就能瞬间建立文人治国的体制,从元和以后到黄巢捣乱这段时间虽然朝局动荡但再无大战,有大战也是对外的驱逐回鹘,反击南诏。
本文作者:漫步历史的蜗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