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存活150年?太平天国却把大清拖死了?野史趣闻
第一唐朝基础好,还不至于一下子大厦崩塌,毕竟前数百年,天下享李家良政之福,国泰民安,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乱,可伤其肌肤,难动其筋骨。唐玄宗就算从长安被一路追到四川,也还是有众多的节度使和义军勤王。但经过这场战争,各地军阀突起,从此中央集权在唐王朝就不太可能了,外有拥兵自重的将军,内有权臣宦官,党争不断。

大致因为唐朝各级组织机构有权,而且地方政府有钱有粮还有人,就算打垮了长安,旁边的洛阳大同一类的城市还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抗,有充裕的物资充足的军备来支撑,更别说全国还有许多个这样的城市,所以唐朝打不垮是必然的。唐朝的汉人胡化了,优待胡人的政策,造成百姓胡化,军事主官也偏用胡人,同时军事制度胡化。

汉制度和文化在北方没有民众基础,出现五代十国,以及宋偏于中原和南方,同时在文化上造成另外个现象,就是认为汉人懦弱,不适合作为兵员及主官。在唐朝的时候,父亲娶活着的儿子的老婆,是不违反社会习俗的。可是在我所读的关于古代各族社会习俗中,在中原农耕民族中,父亲是不能娶儿孙的老婆的,儿孙也不能娶父亲的妻妾的。

而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父亲不会娶儿孙的老婆的,而儿孙会有可能娶去世父亲的妻妾,不包括自己的生母,这是因为去世父亲的妻妾年纪较大,难于在出嫁,且游牧生活对体力有一定要求,对年纪比较大的人比较排斥,所以为了方便照顾去世父亲的妻妾,儿子会娶了去世父亲的妻妾,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发生灾年的农耕文明中。

宋朝虽然在文化上回复了汉制,但是在军事上采用的是胡的军事制度,自然军事战争也就不如北方,同时影响政治制度,相反,汉朝军事制度至汉亡都处于绝对优势,刘宋和唐初的府兵制都爆出强大战力.唐中后期的乱和宋弱以及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都犯了一样的错误。唐,苏联都盛极一时,突然崩溃,俄罗斯与宋一样苦苦挣扎!

苏联和唐一样优待少民和加盟国,强调加盟国文化,造成汉族胡化以及在北方人口减少,苏联强调加盟国文化,造成俄罗斯族在加盟国人口减少或者改族,政治和军事官员都任命胡人,减少汉族,苏联一样在加盟国减少俄罗斯族在政治和军事,经济上进行财政转移,唐朝军事制度胡化,苏联军事制度从党指挥枪上变成军事主官化,个人化。

而我大清,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可不是开玩笑的。1840年,被人家快打到首都门口。1853年,南京沦陷,江南半壁尽失,多出来一个国家叫太平天国。1860年二鸦,首都沦陷,天子北狩。然而,就这样大清还没断气。1864年攻克太平天国的首都,重新夺回江南。好景不长,1900年,以一己之力单挑全球武力值前八强联合团战,首都沦陷 ,天子再次北狩,然而我大清还是没有咽气。

唐朝没有这个难度大吧,爱新觉罗家甚至最后还有机会立宪软着陆,即便最终退位,也多少保存了一些体面 ,相比较南宋末帝跳海,大明朱姓皇族被屠戮殆尽,爱新觉罗家对自己的结局无法更满意了,通常象征耻辱的退位诏书,也因为里面的五族共和被大大表扬百年,曰于国家民族有大功,为后世景仰。

在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以及管理层依然人才辈出。最高领导人,德宗、宪宗、文宗、武宗、宣宗等,管理层李泌、裴度、武元衡、李德裕、等人让中央政府还能有效运作同时保持权威。要不是割了的死太监当道,大唐帝国还能支撑一百五十年。
藩镇对延续大唐国祚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像河北那几个藩镇虽然主观上是强化自己的实力,但客观上也为大唐抵御了来自北方蛮夷的侵袭。而且确实还有一批大神皇帝的存在,像宪宗这样的大神在位后期不自己作死嗑药的话,完全有能力完成真正的大一统,干掉藩镇。 藩镇的存在客观上也屏蔽了很多来自中央阉宦导致的恶果,因为人家藩镇不鸟你个死太监。

唐朝不该在安史之乱后搞那么多内地藩镇,应该限制边疆藩镇的兵数,然后搞个防备藩镇的中央军。中央军要精锐和数量多些就能镇住边疆藩镇不敢叛乱,这样唐朝还可统治世界200年左右。因为全世界都臣服缴税赋,包括大食国也臣服,但唐朝是保密的,怕后世衰弱时被外国报复瓜分灭亡,而且内地藩镇多了也可用推恩令让消失。

只要让藩镇节度使临死时把地盘平分给部将和子女就行,没多年内地藩镇全部瓦解没有,可唐朝没人想到过,很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再没雄起了,再没有多少藩属国给缴税赋变穷了很多。藩镇和割据是两回事,安史之乱后基本是藩镇林立,但不代表全都是割据,割据状态只限于河北三镇(也是名义上要遵守中央命令的),后期藩镇基本取代了之前道,郡这类行政划分,藩镇是必然的,主要是某些节度使身兼多职,很容易在地方形成集权。所以不能有多个藩镇集为一个节度使。
本文作者:大国文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