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矛头直指安禄山?这个锅不该他背!野史趣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相当辉煌的时期。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执政的后期。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起,唐朝的盛世开始慢慢的消失殆尽。直到唐肃宗的时候,才把叛军都击败,平息了这场战争。安禄山作为这场动乱的主导,被很多人当成了导致唐朝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其实,按照当时唐朝的情况,就算是没有安禄山,也维持不了多久盛世的景象。

安禄山的确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他从小出身平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而且从历史中对他的记载来看,有几次都好些丧命:安禄山因为偷盗被抓住,本来该被打死,可是被幽州当时的官员救下。之后被送到了军营,带兵打仗战败的他本该被军法处死,可是唐玄宗心软就饶了他一命,让他继续服役。再后来在战场上面,他还被箭射中,是头上的簪子帮他挡了一箭。若安禄山在这些情况当中,命丧黄泉,真的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了吗?

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没有安禄山,安史之乱也会发生,倒是稍微晚一点有可能。历史是一个大的范畴,不能够光看到一小部分,就做出结论。没错,唐朝的确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开始走向了衰落,但是一个小人物就能够撼动的王朝,本身不也是非常的脆弱吗?结合当时唐朝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难看出,唐朝的繁华只是表象,内在早就已经危机四伏。治国平天下需要持之以恒,但是唐玄宗却没有意识到。

先从社会经济进行分析,唐朝实行的均田制,表面上很平等,每家每户都按照人口、年龄和性别来进行分配土地。但是私下里却对土地买卖没有一个严格的控制,很多农民的土地都在各种原因下变卖,没有生计的他们只能够靠着做佃户,来养家糊口。严重的剥削导致的结果只能够是民不聊生。而唐太宗还沉浸在自己的盛世当中,每天都歌舞升平,不问朝政。

再说政治上的争斗。当时的唐太宗信任权臣李林甫,可这个家伙却不是一个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好官。他掌握权力的期间,极力的壮大自己的队伍,将政见不合和对自己有意见的人,全部都清理出朝廷。争权夺位的矛盾加深。而且当时担任西北节度使的安禄山,也在和杨国忠进行着权力的角逐。无论是内部还是四周的藩镇,都不那么太平。

安禄山当时在藩镇权力很大,基本上就是在统治唐朝的国中国。但是他看到了唐朝内部的不安定。不得不承认,他的野心真的很大,所以才会利用当时周边的少数民族,联合攻打唐太宗。在几次进宫面朝皇上的时候,他就已经摸清楚了京城的排兵布阵。所以在攻打京城的时候,选在了北门进宫。叛乱前期的势如破竹,恰恰说明了唐朝的不堪一击。当时驻守北门的军队,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为了躲避兵役混个差事,毫无抵抗之力。

当时的唐太宗已经骄傲自满了,不满足于现状,不顾民间的疾苦,征兵加重赋税,就是为了能够拓展疆域。的确在那个时候,唐朝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可是小农经济本来就不堪一击,唐太宗的做法就是在逼着农民反抗。而且唐太宗为了保证边疆在战役都能够成功,不断的加重兵力和财力的投入,导致出现了国家出现了内部军力薄弱,四周兵力强生的局面。要知道唐朝还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把兵力都放出去了,哪里来的集权?

安禄山看到了这个局面,也抓住了这个机会,然后开始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8年的动乱,没有让安禄山如愿的将唐王朝推翻,却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唐朝在看似收复的条件下和最后统领叛军的史思明捂手言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解决矛盾,还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恶化。

安禄山不顾就是抓住了时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唐玄宗开启了开元盛世,但是后期却十分昏庸。专注于享乐,拓展疆域。根本就不注重民间的疾苦,这样的条件下,就算是安禄山没有站出来反抗,迟早都会有人站出来反抗。安史之乱是一个唐朝走向衰落的转折,但是安禄山不应该是导致唐朝衰落的罪人。
本文作者:喃喃观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