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为何还能续命150年?多亏这些晚唐将士力挽狂澜野史趣闻

2018-10-30 21:02:27

安史之乱以后,曾经璀璨一时的大唐王朝辉煌不再。面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弄权以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兵变和自然灾害等内忧外患,任何试图重塑帝国盛世的举动到最后都会变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也正因如此,步入晚期的唐朝总给人一种不堪一击的感觉,似乎谁都能对这栋破房子踹上几脚,踢得它摇摇欲坠。但实际上,虽然国家日薄西山,勇敢的唐军将士们却从未在对外战争中怂包过。特别是发生在唐代宗时期的奉天之战,唐军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以弱击强,重创10万吐蕃大军,创造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唐帝国留住了最后的尊严。

山雨欲来

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后,吐蕃遂成为唐朝的头号劲敌。在双方长期的对峙与拉锯中,唐朝凭借强大的国力军力,一直没有让吐蕃占到什么便宜。然而,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国势急转直下,吐蕃趁机坐大,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还攻占了陇右、河西大片土地。到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吐蕃入寇关中,兵锋已直接威胁到唐帝国的心脏长安。此时,大唐在战略态势上完全处于被动防御,这一幕与唐高祖建国之初面对突厥时简直如出一辙。然而,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唐军对吐蕃的进攻疲于奔命之时,大将仆固怀恩竟起兵叛唐了!

仆固怀恩出自铁勒族的仆固部,其家世代为唐将。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一家有46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故而叛乱平定后,朝廷封其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但也就在这时,朝廷开始忌惮这些因军功而崛起的武将。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被削去军权闲置,另一位平叛功臣来瑱(zhèn)则干脆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异族的仆固怀恩也受到了猜忌。恰在此时,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奉命出使回纥。回纥可汗设宴招待他。席间,两人相谈甚欢,监军宦官骆奉先误以为二人有所勾结,便向朝廷告发仆固怀恩欲联合回纥作乱。仆固怀恩闻讯后,自知难以辩解,又有感于来瑱之死,于是索性反唐,并联合吐蕃共同入寇。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联络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等族,兴兵30万进攻大唐。其中,吐蕃权臣尚结息亲统10万大军作为北路军,计划攻取奉天(今陕西乾县)后直扑唐都长安。消息传来,举朝震动。危急关头,唐代宗只好重新起用郭子仪,并按照他的建议,调镇西节度使马璘、河南节度使郝庭玉、同化节度使周智光、鄜坊节度使杜晃等人率军严守险要之地,阻击敌军。

在唐军的顽强阻击下,北路吐蕃军的进展极其缓慢。本来,吐蕃计划利用十天时间抵达奉天,三天内攻克奉天,半个月之内就能抵达长安城下。但由于唐军奋勇作战,吐蕃抵达奉天竟耗时二十余日。这样一来,奉天守军就得到了充足的备战时间。等到吐蕃兵临城下时,唐军已经严阵以待、等候多时了。更让吐蕃没想到的是,奉天城内还有一个让他们头疼不已的硬骨头——唐军守将浑瑊(jiān)。

名将坐镇

和仆固怀恩一样,浑瑊也是出自铁勒族。其父浑释之武艺高强、弓马娴熟,早年投军后屡立战功,最后因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宁朔郡王。浑瑊作为一个“军二代”,打小就跟随父亲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磨砺出了他坚强刚毅的性格。

天宝五年(746年),年仅十一岁的浑瑊跟随父亲参加阅兵。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看见一脸稚气的小浑,不由得哈哈大笑道,小伙子,你带乳母来了吗?然而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年,竟在不久后的石堡城之战中一战成名。他杀入敌阵之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立下首功。到安史之乱爆发前,浑瑊已经因军功晋升至中郎将,那时他还只有18岁。

安史之乱时,浑瑊随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在河北平叛,于九门之战中阵斩叛军骁将李立节,威震三军。后来,他又随郭子仪收复两京,与安庆绪叛军连番血战,杀敌无算,消灭史朝义部,受封太常卿,食邑两百户,任朔方行营兵马使。

有这样一位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猛人坐镇奉天,吐蕃自然少不了苦头吃了。

重挫强敌

吐蕃军抵达奉天城下后,便开始列阵,准备攻城。浑瑊见状,不待其列阵完毕,便亲率二百骁骑出城突袭。他挥舞长枪冲杀在前,二百骁骑呈锥形紧随其后,一路上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把吐蕃军阵搅得一团糟,杀三百余人、俘敌将一名。浑瑊率军冲杀一番后,又冲出敌营返回城中,竟无一人伤亡。被打了一记闷棍的吐蕃军怒不可遏,立即挥军攻城。浑瑊指挥官兵顽强抵抗,粉碎了敌军十余次攻势。吐蕃伤亡颇多却一无所获,只好收兵回营。这时浑瑊趁敌人不备,再率精兵夜袭敌营,一战斩首千余级,生擒五百,吐蕃士气更加低落。

此后,浑瑊在坚守城池的同时,利用敌军就餐、休整的间歇,不断派遣小股兵马出城袭扰对手。等到吐蕃摆开架势,准备大战一场时,唐军便撤回城中,不跟你玩了。唐军另一员悍将白元光也率军频频出击,烧毁敌军车仗、粮草、兵器无数,打得吐蕃心惊胆裂。围绕小小的奉天城,双方先后交锋达二百余次。唐军在浑瑊、白元光的率领下杀伤吐蕃军万余众,缴获军械、衣甲3万余件。吐蕃连吃败仗,又遇大雨不止,只好撤兵而走。

大获全胜

然而,即便是撤退,吐蕃也是十分不顺。唐同化节度使周智光率兵在澄城(今陕西同州)北阻击吐蕃,一场血战下来,吐蕃大败,辎重损失严重,部队只好撤往邠州(今陕西彬县)休整。途中,吐蕃与回纥合兵一处,包围泾阳(今陕西泾阳东南)。唐军主帅郭子仪传令诸将严守不战,傍晚吐蕃、回纥联军退往北原(今陕西泾阳)扎营。

十月初九,联军又到泾阳城下挑战。恰在此时,仆固怀恩暴死的消息传来。吐蕃和回纥为争夺联军的指挥权闹得很僵,两军只好分营驻扎。郭子仪见状,立即派牙将李光瓒等前往回纥大营,说服回纥与大唐共击吐蕃。为取得回纥信任,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去见回纥军统帅药葛罗。郭子仪以安史之乱时唐军、回纥共同平叛的同袍之情感召药葛罗,终于说服对方与自己执酒盟誓。吐蕃得知回纥被唐拉拢,只得半夜西退。机不可失,郭子仪立即派浑瑊、白元光率精骑追击,同时联系药葛罗共同出兵。

十五日,唐军在在灵台(今甘肃灵台东南)以西追上了正在撤退的吐蕃军。吐蕃因连续作战,早已疲惫不堪,此番正值退军,更是兵无战心。唐军趁机发动进攻,吐蕃招架不住,官兵争先后恐后逃离战场,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不久后,回纥军赶到,与唐军一起纵兵猛击,吐蕃顿时全军瓦解。此役,唐与回纥联军杀死吐蕃军5万余人,生擒近万人,缴获牛羊、驼、马无数。十八日,唐与回纥又在泾州(今甘肃泾川)东部大败吐蕃,使吐蕃军终于惨败而归。

此役唐军面对强敌积极布防,采取突袭、劫营等战术实施机动防御,并通过离间之法分化、瓦解敌方同盟,一举扭转战局,最终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奉天之战的胜利,使唐朝声威大振,同时重挫了吐蕃进取关中之心,使其扩张的态势得到遏制。而唐朝之所以在安史之乱后还能存活近一百五十年,正是离不开像浑瑊、白元光这样浴血奋战的英勇将士。可以说,因为这些国之长城的存在,大唐精神才能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林森,字天俊。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文作者:鱼羊秘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