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不能恢复以前的光荣?唐朝面临的困境是什么?野史趣闻
北方强悍的诸侯反叛,不服王化,公然和皇室敌对,北方大部地区要么沦为战场无法提供税收和粮食。要么被有野心首鼠两段的诸侯控制,对皇室的命令听调不听宣。
皇室能勉强能保住的只是孤城首都和 遥远的南方领土。
无奈之下王室只有和南方的富有家族联姻,给予高官厚禄。来换取南方的财政支援,通过船只运输来大量粮食,王国才勉强得以维持下去。
即使是皇室内部也不是那么团结,太监们搬弄权术玩阴谋诡计,与皇室有血缘关系的亲王们更是年轻的国王最危险的敌人。
年轻的皇帝蹙眉沉思,他要怎么做才能恢复王国昔日的光荣?
好了,你以为我说的是“权利的游戏”里的乔佛里?
不,我说的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公元763年后李唐家皇帝们面临的严峻局面。
唐朝历史一共289年,建国后短短138年就崛起成当时东亚的超级强国,兵威之盛远过今天的中国西部边境,后人讲”强汉盛唐”多指这个阶段。但其实一般人不太注意的是,在安史之乱的8年时间后,唐朝又生存了约150年的时间,其间不乏明君名臣,也多次看到重新复兴的曙光。
但安史之乱后就成了另一副模样,河北一带作为唐朝国防的前线,一直担负有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责任,由于长期胡化,军事和财政独立逐渐北方的军镇成为唐朝不安定的根源,在安禄山,史思明这几个叛变军阀死后,唐朝无力扫除干净其余部,只有接受他们名义上的“归顺”,把其中最主要的三股势力册分别封为“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这三大节度的区域大约都在今天的河北一带。因此被称为“河朔三镇”。
这么一看就很明显,这些军镇的大小和汉末时期的一些诸侯差不多,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节度使的继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传子侄,或由部下悍将夺位,即使是停战时期,唐朝也实际是“一朝二国”。偏偏由于军力强大,唐朝皇帝们还一般拿他们没办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军镇又帮助唐朝挡住了北方崛起的游牧民族入侵,所以文宗时,宰相牛僧孺曾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意思就是说:“也就期望他们能帮着挡住北方民族入侵,别指望他们真的归顺啦”。
如果说河朔三镇是“割据型藩镇”的代表,那么中原一带就是“防遏型藩镇”,如 宣武,武宁,忠武,义成,等等,常常驻防了大量军事力量来防备 割据型藩镇,当地赋税也用来供养本地军力。而既然财政上可以自足,于是这些藩镇也拥有了不少独立权,也经常发生兵变。
第三类是“财源型”,主要在东南地区,浙东,浙西,淮南,江西等,忠于唐朝中央,军力弱,财赋多,社会安定。唐朝中期以后长安和洛阳的税赋和粮食主要靠他们供应,所以唐朝皇帝做了很多拉拢工作,比如封江南女子为皇后(传说中的沈珍珠),给江南士人进入朝廷机会等等。
第四类是“御边型”,北方外敌被河朔三镇挡住了,可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诏对于唐中后也成为了军事威胁,在这方面,唐朝皇帝组织了中央直属的“神策军”来组织防御,一度达到15万兵力,但唐朝皇帝不敢再信任文武臣僚。只有命宦官掌握军队,后来成了一种传统,因为相对而言,宦官对皇权挑战是最小的,严重时可能架空皇帝甚至更换皇帝,但总不能自己做皇帝吧。
四种类型的军镇,再加上唐朝皇室自身,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权力平衡关系,当北方藩镇反叛时,太监掌握的神策军和其他藩镇联合起来压制他们,当太监废立天子时,藩镇又带兵勤王。唐朝就这么 磕磕碰碰的 支持了近150年之久,甚至比唐初中央集权时期保持得更长。
本文作者:闭家锁的红枫(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