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廉颇出战同样不会取胜野史趣闻

2018-10-24 16:33:45

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由原来的各国争霸变成统一中原的战争。继春秋五霸之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各国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十万级,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的伊阙之战、长平之战、鄢郢之战、灭楚之战等,伤亡也是相当惨烈的。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谈谈长平之战。

大家都认识白起和廉颇,二者都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以前已经取得了鄢郢之战、伊阙之战的辉煌战果,皆全歼对方20万以上的人数,号为武安君;廉颇也是坐镇赵国的老将,负荆请罪的典故大家都知道,也有过成功抵抗秦军的战例。双方皆是精兵强将,这场战役也成了战国史上最强的战役。

小编再分析长平之战前先对两军做一下对比:秦军,在商鞅变法以后,士兵以军功让家人获得耕地,使得士兵对于敌军首级的渴望高涨,并且有当时最先进的弓弩,攻城战简直得心应手,并且秦国是黄河上游,在开展时便动用了百万青壮长挖沟渠,顺河而下便能轻松运到粮草;赵军自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后,使得赵军在野外作战异常凶猛,战马也是七国里最强劲的,又是本土作战,可惜天不时地不利,秦国趁赵国饥荒之际攻赵,秦国又长挖沟渠使得粮草运输速度比赵军快上数倍。在古代,打仗与其说是比人数,不如说是比粮草,与其说是比科技,不如说是比计谋,因此粮草和主将对古代战争而言尤为重要,秦国最先以王龁(he)为将对阵廉颇,王龁在长平之战以前并无战争大胜之经验,也就相当于赵括。在此之外,秦国因伊阙之战和鄢郢之战获得了韩魏和楚国的大片土地,在七国之中兵力、人才、人口、土地、军队战斗力都成了七国之首,东方六国又彼此不和,相互攻伐,因此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显而易见。

然后便是战争过程:王龁率军攻赵,廉颇认识到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采取守势,但赵军本来擅长野外作战,却与秦军打起了对手最喜欢的攻城战。战国时期的城墙并不是唐宋时期的砖石城墙,而是用泥土筑成,对于秦军而言并不是太难,所以一个小小的王龁会在几次攻城战中顺利打败赵军,此时赵军有45万人,40万人驻扎在长平,但是却难以形成统一调动,所以秦军一步步蚕食赵国的时候,廉颇始终不敢轻举妄动,希望能让众多城防工事疲惫秦军。但是大家别忘了,这可不比三国时候的夷陵之战,赵军粮草短缺,40万人的供应可不比三国时候的5万吴军,就算再防守两个月,赵军同样会被饿死。所以说,赵军的最大希望,不是防守,也不是进攻,更不是议和,而是合纵之计

在长平大战以前,赵军就是战是和展开廷议,但赵王糊涂,宁愿与秦国议和不愿和其他诸侯合纵,导致了秦昭王假意与赵国议和已孤立对方,要知道在古代通讯功能不好,你若诏告天下说与秦国和解,其他五国便罢兵休战,秦军两个月足以灭掉赵国,等楚国军队重新调集再奔赴河北,怕是邯郸城早已被黄河水填满了。因此赵国最大的希望不在廉颇,而在平原君赵胜

大家都知道毛遂自荐吧,这便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邯郸,而赵国派赵胜和毛遂前往楚国求兵。历史就这么串起来了,如果赵胜在长平之战以前岀使魏国和楚国,并让楚军采取当年围魏救赵之计夺回鄂西和汉中大片土地,必定重创秦国。秦军征调百万青壮于山西,又派数十万军队全力攻赵,所以楚军获胜希望很大,长平之战才有胜算。

赵括之辈,只是因为长平战败成了历史上纸上谈兵的笑柄罢了

本文作者:自古红颜难遇(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