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廉颇被换下来的真正原因野史趣闻

2018-10-24 16:31:16

公元前259年,爆发战国历史上最大悲剧--长平之战。由胡服骑射崛起的赵国对阵秦国,双方投入兵力均超过50万(世界第一场参加人数过百万的战役)。这场大战,一方面是秦国模式与赵国模式的巅峰对决,谁胜出意味着新的强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而另一方面,更直接关乎两国生死,列国存亡,因为当时在军事上能够与秦国一战、分庭抗礼的也就只有赵国了(经济上,能与秦国一争长短的是另一个传统强国:齐国,然而齐国的军事力量自齐威王和孙膑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雄起过),赵国完蛋,那么列国都将成为待宰羔羊!而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到关键的时期,赵国为什么临阵换将,非要换下廉颇老将而启用赵姓小毛孩?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分析来看,主要原因:从国家层面来看,最根本的是赵国扛不住了,廉颇的坚守消耗战,使得赵国被拖垮,国力不允许打持久战。

廉颇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四大名将中,秦赵各两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秦国的白起和王翦),但是其战功并不显著,史料也未见廉颇在战场上如何杀敌,如何用兵如神。而其之所以称为名将,主要在于其极善防御。所以廉颇打仗虽不能保证胜利,但是基本可以不败,也就是说,这人起步能跟别人打个平手。而长平大战,廉颇率领50多万赵军挖沟筑墙,坚守不出,打了2年的消耗战。廉颇心里明白的很,秦国虽强,却是远征,只要坚守,秦国久战不胜,等到后勤军需跟不上,秦国不战自败,这其实也正是秦国软肋。而赵国这边呢,也不好过,虽然经过赵武灵王的强力改革,国力大增,但是也扛不住这么大规模的损耗。从赵王层面来说,其显然没有赵武灵王的雄才伟略,而廉颇是外姓将领,其手握几乎赵国全部可用之兵,其实并不信任,并不放心。赵国自赵武灵王在沙丘饿死后,国君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而且脱离原本的改革路线,王权不断加强,而且赵武灵王善用人才的格局也被打破。在赵国朝野,有能的非宗族人才得不到重用,重用也得不到信任,赵姓宗族才是其倚重对象。所以,从赵王角度来说,廉颇手握60万雄兵又不是自己放心的人,打了两年也未有任何进展,加上秦国的离间,赵王对廉颇越来越不安。因此,当得知赵括的才华后,果断换掉了廉颇。

而从廉颇自身层面来说,其人缘并不好,在朝中没有朋友,唯一关系不错的蔺相如(至少表面上关系不错)已死。这导致,在关键时刻没人站出来为其说话!廉颇这个人,忠厚有余处事不行,主要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与蔺相如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的才华升迁,这位老将却在部下面前直接开骂,虽然最后两人和解,但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将为人处世太过直接,什么都写在脸上,在官场上这事大忌。二是,之后新赵王准备再次启用廉颇,而派了个太监前去查看,其因为没有给太监送礼,因而最后被诬陷淘汰,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廉颇为人处世太过正直,在当时是很吃不开的。

  从对手秦国层面来说,有廉颇在,秦国可能永远没有获胜的机会,战到最后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多年建立的功业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必须搞掉廉颇,至少不能让廉颇做秦国的对手。

  最为经典的就是范睢的离间计谋,一边诬陷廉颇之所以迟迟不动兵,是想自己做赵王;而另一方面,不断夸大赵括的才能,把他包装成举世无双的军事天才,还生动的表演说,秦国的将军最怕赵括。而这些虽然拙劣,但是正是由于前面三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本身很滑稽的离间,变成了轻而易举实现换掉廉颇的利剑!所以说,廉颇被换掉那是必然的,是多种势力结合的必然结果。

本文作者:心之逆鳞(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