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为什么赵国必败?野史趣闻
春秋战国时期,一场战争有百万人参与的只有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这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生死存亡的一场决战,双方均倾尽国力、耗时三年时间,最终秦国战胜,坑杀40万赵军,从此秦国横扫天下,再过30年,秦始皇短短几年时间就统一了中国,所以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为我们留下了纸上谈兵、人屠白起等诸多故事。即使在今天看来,那场血雨腥风的战斗仍然令人唏嘘不已。
教科书上谈到赵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赵国替换廉颇,让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兵,才导致最后的失败,其实难免有些偏颇。毕竟,这是生死之战,赵国全军覆没,怎会因为一个人经验上的不足而一概而论呢?
首先,起因上,赵国惹火烧身。
秦国东出,先攻打弱国韩国,这个时候秦国已经采用了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这是在张仪连横基础上的一个改进版,其目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蚕食周边小国,这个策略能实实在在的扩张秦国领土。实施这个策略后,很轻松的就拿下了韩国中部的几块土地,把韩国从中分成南北两块。韩国割地求和,希望把北边的上党郡17座城池让给秦国。结果呢,这个上党郡郡守冯亭把土地献给赵国,他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想用上党郡这块肥肉,挑起当时天下最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作为夹在中间的小国韩国,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赵国国君在平原君等劝说下,竟然接受了这块土地,所以跟秦国决裂,才有后来的故事。
赵国敢拿土地,说明至少在战斗力上跟秦国还是差别不太大,否则即使有那个贼心也没那贼胆。拿了土地,当然秦国是不干的,秦国出人出力打韩国,凭什么你赵国坐收其成?要是你,你也不会干。所以,秦、赵之间就发生了上党郡之战,这是长平之战的前哨,双方热热身,结果英勇善战的秦军战胜了韩国守军,秦国紧追不舍,来到了长平这个地方。
而且,当时秦国打韩国时,周边的赵国、魏国、楚国等其他国家是做了壁上观。
其次,国力上,赵国实际上是处于弱势。
打仗打的是钱和粮,既考验人力,更考验国力。当时秦国占有陕西、甘肃、四处、重庆、湖北湖南等约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军队100万。赵国地处河北、山西部分、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约100多万人口,兵力50万。
双方耗时3年时间,前方聚集了100万人口,需要后方粮草支援,赵国虽然在这之前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当时也有廉颇、蔺相如、赵奢等战国名将,但也只从军队战斗力上得以提升,其在兵源、粮草方面没法与地处西南的秦国相比。秦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特别是粮食资源上,巴蜀地区自古是天府之国,李冰治水,让四川成为秦国的大后方,虽然当时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人定能胜天,有后方巴蜀源源不断的粮食供给,前方战士才能吃得饱饭,而赵国,强撑三年后,所有国力耗尽,又遇到自然灾害,打到最后,为了支持前线,就连君王都带头喝粥。其惨状可想而知。
再次,军事实力,秦军占据上风。
长平之战史书上讲的大概经过是,赵国主将廉颇力主防守,据长平关隘天险,在长平成功防守秦军三年时间。后来秦军使用反间计,说秦国不怕廉颇,怕赵奢,赵国换下廉颇,派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最终被白起打败。
其实,长平之战刚开始时,赵国军队处于优势,派了25万军队,对阵18万原来的秦军,从数量上来说赵国处于优势,但廉颇采取防守策略,后来双方增派兵马,秦军50多万,赵军40多万,双方倾尽所有力量在全国招兵,据史书记载,各国甚至都把国内12岁以上的男子都拉到战场上。
赵国如果在军事实力上能战胜秦国,或者即使能打平的把握,我想赵国以逸待劳,在粮食用尽之前也会考虑到跟秦国打一张的,为何要拖到最后,跟大国秦国去拼国力呢?这说明,当时在军事实力上,赵国虽然有廉颇这样的老将,也有蔺相如、平原君、虞卿这样的良臣,但军队整体实力还是抵不过虎狼之师的秦国。
秦国自建国以来,就为周王室戍守边关,年年跟西边的西戎打仗,为周王室所依仗,而且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军队实力可以说是整个诸侯国中排名第一,再后来灭了义渠后,更是兼容了少数民族的优点。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彻败并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人之过,而是国力使然,是偶然中的必然。
除非,合纵能够成功。
但是赵国取上党郡,以及在合纵方面,其他诸侯国,包括赵国自己都左右摇摆,加上秦国的强大,其他国家在长平之战时,最终选择了作壁上观。所以最后就剩下两国之间的国力之争了。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九袋师爷(ID:historyfollowme)
大视角解读历史,用心讲好每一个故事
搜索“九袋师爷”或“historyfollowme”即可关注!
——————————————————————————
本文作者:师爷读书(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