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颇角度分析长平之战野史趣闻
2018-10-24 16:04:03
廉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主要典故有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在战争指导上错误,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坚持进攻战略。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由守转攻,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国力消耗巨大,粮食供应不足,才会导致临阵换将,由守转攻。而秦国虽然远征赵国,领土广大,还有巴蜀粮仓和关中平原粮仓,以及占领的土地的粮食,在军队粮食供给上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后勤补给问题。如果赵国不换将坚持用廉颇固守,面对白起的进攻,加上赵王一再催促进攻,可能会延缓一段时间,但是最终结果还是失败。廉颇撤出长平战场应该是幸运的。才会有邯郸之战赵国战胜秦国和燕赵之战的大胜
本文作者:技能交易(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