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变法脉络:魏国是始祖,燕赵其实没有变法野史趣闻
战国七雄是脱胎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之间还遵守着周代的一套传统,各诸侯的强者还把尊重周天子当作一种本分,像春秋五霸,都不是以吞并其他国家为荣的,而是以让其他国家重新遵守先王之道为第一要事。

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更加衰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诸侯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价值体系。这个时候,百家争鸣就产生了,不管是道家、法家、儒家等等,都在尽力宣传自己的看法。于是各国都开展了不同内容的变法。

1、 法家一条线
(1)魏国
变法的始祖在魏国。在魏文侯时期,李悝就在魏国开展了变法。李悝变法运用的是法家的思想,核心就在于“重农”、“废除贵族世袭”等。李悝写了一本书叫做《法经》,系统了介绍了法家治国的思路。

(2)楚国
魏文侯之后是魏武侯,这个新的国君与前朝重臣关系不好。于是吴起离开了魏国,来到了楚国。吴起曾经在魏文侯手下立过大功,他在魏军实施军功制度、建立“武卒制”,帮助魏国打败秦国,占领其大片土地。

对于吴起的到来,楚王非常重视,他向吴起请教魏国强大的经验。于是,吴起就向他介绍了魏国的变法,楚王是个想有所为的人。接下来,楚王就令吴起开展变法。而吴起正是以魏国为模板实施了变法,为楚王集中了权力,削弱了宗族的权利,激励了农民的动力。

吴起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楚王与吴起的去世,楚国很快就回到变法前的状态了。
(3)秦国
在魏国的武侯之后是魏惠王当政。魏惠王对于中庶子出身却有大才的商鞅,不曾给予重视。于是商鞅来到了秦国。当时的秦国国是秦孝公,他正在为对魏国屡战屡败而痛心,对于来自魏国的大才当然十分敬重,于是商鞅变法就在开始了。商鞅从魏国带来一本书,正是魏相李悝所写的《法经》。商鞅推行的变法的主旨也是废除贵族世袭、奖励耕战,是对魏国变法的深化。

秦国的变法脱胎于魏法,但由于秦国国君的高度重视,使其他落实得更加彻底,也就取得了更好的成效。
2、 道家一条线
道家作为治国思想,似乎不太为人认识。因为人们常常把变法与法家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道家的思想在那个年代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齐国的立国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齐国的强盛源于齐威王的改革,这个改革体现在用人与纳谏上,以及对各地方官的奖惩上。这些事情虽然使齐国强盛起来,但这只是君主个人的品性,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东西。反而道家思想的流行,让后来的齐国走上了不参与诸侯争霸的立国路线。

而韩国,人们通常认为慎不害进行的变法是法家的。事实上,他的思想更接近于道家思想。慎不害让国君学习各种驭臣之术,表现的是道家因循为用的思路。

3、 燕赵一条线
燕国的振兴在于燕昭王。他为了报复齐国的入侵,招徕贤士,亲近百姓,使得全国一心,终于使国家强大起来。这个做法其实也是普通的政治行为,谈不到有根本的变法。它有点像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最后消灭吴国的做法。

赵国的振兴在于武灵王。他采取的变革手段具有创造性,但集中于军事领域,就是借鉴胡人的骑射,来改造自己的军队。但是,赵国的政治体系并没有改变,造成宗族力量强大,且内斗不已,形成很大的破坏力。

所以燕赵两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政治上的改良,并没有突出的政治思想作为支柱。
总而言之,有变法要比没有变法,对国家更有长久利益。而变法秉承的思想功利性较强的,又比功利性较弱的要更有用。
本文作者:文史书摊讲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