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必考知识点:为什么孙膑庞涓命运不同?性格决定命运!野史趣闻

2018-10-23 22:36:57

战国七雄的年代,是一个没有常理的时代,很多传统道德观都被摒弃,不要说国家兼并,君臣相仇,就连同门师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激励冲突,这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故事。

孙庞二人的恩怨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但其中的细节很多人可没有深入想过,那就是庞涓为什么要加害于孙膑的原因。

1、庞涓加害孙膑的原因

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孙膑有才华,超过了庞涓,让庞涓心生嫉妒,所以要除之而后快。这样说是对的,但只是对了一半,另一半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庞涓的嫉妒心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发展成为一定要除掉孙膑的地步?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隐藏于他们的性格之中。

孙庞二人一起学艺于鬼谷子。但是庞涓下山早,当他已经是魏国的上将军时,孙膑还在山里钻研学问。等到孙膑下山时,时间已隔了三年。这三年中,不知道鬼谷子给孙膑教了什么,这是庞涓一直想弄明白的。他觉得老师有所偏心,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专门给孙膑开小灶。

所以当孙膑受邀来到魏国时,庞涓特别希望他把后来新学的东西告诉自己。

2、庞涓个性:多疑而忠君

这件事反映了庞涓多疑的个性。当然也反映了他非常深刻的“学院情结”,都毕业三年了,还想着“母校”给自己的帮助。这样的人,可以说并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眼光还局限于过去。

后来,庞涓找了个借口,给孙膑上了刑罚,让他成了残废。这件事,其实有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给庞涓自己除去一个竞争对手;二是为魏国消除了隐患。前者反映了庞涓的小心眼,后者则是一种战略性考量。

在当时,魏国虽然实力很强大,很魏国国君对于引入人才,并不热衷了。在魏文侯、武侯以来,到当时的魏惠王,人才引进呈现下降的趋势。国内的公族的势力变得很强大,很多官职重新被宗室子弟占据。这样的背景下,魏国对于孙膑也不太重视。而孙膑不受重用,必然会跑到别的国家,这样一来,会对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这些都是庞涓考虑到的。

应该说庞涓给孙膑上刑,更是一种残忍的计谋,是为魏国的利益服务的。

这一点反映出庞涓的忠君思想比较重。

庞涓的忠君在他后来的失败中也表现出来了。当齐国用了一招围魏救赵时,庞涓率领大军回国救援时,他相信确信在归路上有齐国军队的伏兵。然而他不敢怠慢,仍旧急急地赶路。这是因为,魏王的催促令让他容不得喘息。假如他对魏王的忠诚不是到了愚忠的地位,肯定不会置大军安危不顾而急行军的。

庞涓的忠君还体现在他再一次战败于齐军时挥剑自尽的行为。古往今来,很多有节气的将军都坚持做断头将军,而不做投降将军。因为一旦投降,他们对君王的忠诚就会被玷污,这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对君王的忠诚常常表现了宁折不弯的行为,庞涓为此忘记了胜败无常的兵法常识。

3、孙膑个性:阴柔

庞涓的这种忠直,跟孙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膑的表现非常的“诡”,他在魏国受刑后,能够躺在马粪堆里装疯;到了齐国后,又坚决辞去做将军的邀请,以身体残废为由,只做了一个“军师”;在齐国,孙膑一直辅助田忌,但田忌后来在权力斗争中失利,逃亡国外;此时孙膑也能保全自己,摆脱干系。

甚至在一次大战中,孙膑率齐军擒获了庞涓,他本可以报仇雪恨,却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庞涓给放了回去。

可见孙膑的处世手段比较柔和,能屈能退。他对君臣关系也看得比较清,不会当权力斗争的急先锋,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对个人恩怨也看得比较开,对他人没有记恨心理。

本文作者:老猫讲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