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来袭,道光帝不知道英国在哪里野史趣闻

2018-10-24 16:31:11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通力合作,以铁腕手段开展“虎门销烟”,给外国鸦片贩子和国内的“瘾君子”以震撼。

随后引发的连锁发应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英国以“虎门销烟”损害英商利益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

在道光帝领导下,清军跟英军打的这一仗,无异于“盲打”。何谓“盲打”?道光帝不知道英国在哪里,不知道英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不知道英军武器如何,不知道英军要实现什么目的,不知道清军与英军的差距在哪里,不知道当时的国际环境什么样……

道光帝画像。

道光帝抱定“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视他们为未经教化的“英夷”,不值得重视,但“英夷”军力之强大,接连打得清军丢盔卸甲,一度让道光帝蒙圈。

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帝首鼠两端,无法确定对英军的政策是主战还是求和,他一会要求办事大员“羁縻”英军,一会又要求“兜剿”。

因为战略不明朗,道光帝的立场变化不定,东南沿海与英军交涉的总督无所适从,不论是备战还是妥协,都不得道光帝的欢心。

电影《林则徐》剧照,琦善(左)与林则徐(右)。

林则徐(由钦差大臣调任两广总督)和邓廷桢(由两广总督调任闽浙总督)曾在广州整军备战,邓后来又在福建有所准备。面对英军来袭,他们是强硬派、主战派。

但在道光帝看来,正是林则徐、邓廷桢的强硬态度,才招致英军的侵略,惹上一个大麻烦。英军北上天津之时,道光帝的第一个应对办法就是惩处两位大臣,将他们罢官。随着英军侵略的加剧,又分别将他们发配伊犁。

两江总督裕谦,反对妥协,坚持抵抗侵略,奏请添铸火炮,建造炮台。1841年8、9月份,正当英军酝酿扩大战事、裕谦坚持备战之际,道光帝却三番五次下圣旨,催促裕谦裁撤防兵。

《林则徐》剧照,抗击英军侵略的清军炮兵阵地。

1841年9月起,英军先后进犯定海、镇海,裕谦奔赴前线亲自督战,但因兵力不足、武器落后,清军溃散。裕谦见事不可为,望阙叩头,投泮池自尽。

另一方面,主和派的日子也不好过。裕谦之前,是伊里布任两江总督。伊里布鼓吹失败主义论调,主张妥协。1941年初,道光帝下令围剿定海英军,伊里布拖延观望、拒绝进兵,最终因“延误军机”被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1841年1月,妥协派的两广总督琦善,擅自与英军达成一份《穿鼻草约》,将香港本岛及其港口割让与英国,赔偿英国600万银元。此举激怒道光帝,琦善被革职抄家,发往军台。

《林则徐》剧照,英军企图进犯江浙一带。

鸦片战争结束前夕,即1842年5月,道光帝要求扬威将军奕经向被俘的英军军官询问英国之“底里”,如英国距中国水程若干?英国女王年仅22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其夫何名何处人、现居何职?等等。

固步自封的道光帝,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与英军打了三年仗。他向大臣们下达应对策略的时候,脑子里何尝不是稀里糊涂?每当形势对清朝不利,办事大臣难免会成为“背锅侠”。

参考资料:姜涛、卞修跃《中国近代通史·第二卷》,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

“小历史”关注众所周知的历史大事件中被忽略的细节。更多精彩内容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小历史”(Microhistory)。

本文作者:小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