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几个问题的逻辑分析野史趣闻

2018-10-24 16:30:34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型歼灭战,但对这次大战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的争论,以下从正常逻辑的角度来搞清几个问题。

阏与之战军事路线图

1、赵国该不该要上党?

很多的说法是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贪图上党郡,导致长平大战有失利。其实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单从军事角度也是要夺取的,以前是韩国手里还可以承受,毕竟是三晋兄弟国家,一旦落入秦国手里,秦军攻打赵国就不再有屏障,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秦军就是借道上党长治盆地,因此赵国接受上党绝对是明智之举。

2、廉颇的三道防线

上党从地理上可分为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两个盆地之间就是百里石长城防线相接,廉颇接受上党地区是接受了北部长治盆地,南部晋城盆地的北部,晋城盆地南部是秦国已先行占领。廉颇在长平地区设置了三道防线,丹水以东空仓岭、界牌岭防线、丹水以东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从地形上看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秦国虽很快攻破丹水以东防线,但就再也没有进展,从而两军在丹水两边对峙了两年,形成谁也没有办法突破的态势。

廉颇的三道防线

3、持久战的破解办法

持久战是两国都不愿承受的,秦军虽然国力强大,但运粮困难。赵国方面,虽然韩国在上党郡的人力、物资,都已经归属了赵国,但整体实力仍远弱于秦国。如果山东诸国肯给予赵国后勤支援的话,那么赵国还是有足够的信心和秦国耗下去的。尽管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在面对秦国谁出头,就攻击谁的威协威协之下,坐山观虎斗般的“中立”便成为了自然的选择。而对于赵人来说,在粮草不济,而其他诸侯却不敢借粮的情况下,是否会比秦军更有耐心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因此单说廉颇战法是没有问题的,出问题实际出在外交努力的失败上,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帮忙。从军事角度讲,如果廉颇能够直接退守百里石长城这一线,用的人马可以少些,粮食会少些,坚持的时间可能更长些。

赵括纸上谈兵

3、赵括的统兵水平怎么样?

历史上对赵括翻案的人也很多。正如上文所讲,这场持久战实际就是拼粮食的战争,赵国要想胜只有打赢外交牌这一种出路,从军事角度直接退守百里石长城这一线可能也是一种选择。

那赵括怎么干的呢?赵括居然率几十万人渡丹水出击,这可以用十分愚蠢来形容,两国在丹水两边对峙两年多,两边营垒都很坚实,真的能突破对方的营垒,也不用等到现在了。那么从对立面来看,白起在赵军出击防线松动的有利时机,出两路奇兵,一路两万五千人直接偷袭百里石长城这一线。第二路一千五百人直取赵军屯粮之所大粮山,肯定也是和曹操在官渡之战一样是去烧粮的,可谓深知用兵之道,然而百里石长城居然能够被被攻占,说明赵括并未重视此地,百里石长城一线一旦被秦国占领,那赵括就只能做翁中之鳖了,因为这条防线从南北两侧都不好攻取。而大粮山的粮草一旦被烧,那四十几万人的结局不是饿死就是投降。因此赵括出击时至少要严控百里石长城的生命线不能失守,这样可能还能撤回大部分人马。

其实从史书记载的蔺相如、赵奢、赵括母亲对他的评论对他的水平也反映得很清楚。其中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可谓知子莫如父

结语

赵国接受上党绝对是明智之举,廉颇的三道防线非常有战略眼光,但也许直接退守百里石长城这一线可能更为有利,赵括水平一般,是马谡一类的人物,做个参谋可以,做大将则误国。

本文作者:谈历史说娱乐(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