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可不是黑驴蹄子和摸金校尉,他重要的多野史趣闻

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班固作为中护军随行为纪念战役胜利留下《封燕然山铭》。“勒石燕然”四字典故成为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2017年8月14日中蒙联合考察队宣布在今年7月底,燕然山的位置被确定位于蒙古国杭爱山,而班固留下的《封燕然山铭》也被发现。至此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史书和史料记录,这次完全匹配上了。近些年,考古二字随着“摸金校尉”风变的越来越被人了解,然而从事考古行业的从业者到底是什么样呢?考古又有多重要呢?

01
从鉴宝到嘉德

“乱世藏金银,盛世兴收藏。”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升温,电视中的文物鉴宝类节目也越来越多。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坊间屡屡流传着家里的泡菜缸被洋人几千刀收购的传说。随着传说的扩散,人们愈发注意家里边角的瓶瓶罐罐底座的印戳,一时间古玩收藏变成了大众最关注的热点。2003年CCTV一档《鉴宝》栏目让各地民众纷纷将自己的传世之宝带到舞台让专家鉴定,迎合了民间收藏需求趋势潮流的节目一时间收视率高涨,使得此类节目曾出不穷,北京卫视于2007年由王刚和护宝锤“主演”的《天下收藏》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节目火爆的同时,社会舆论中针对“鉴宝”类节目权威性与公正性质疑的声音也变得此起彼伏。

除去节目,民间文物收藏界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此前被马伯庸在网上调侃的“冀宝斋民间博物馆中的奇幻之旅”事件、以及2017年2月民族文化宫民间文物收藏展饱受争议事件。诸如此类的事件表现出了民间文物鉴定机制问题,与国有文物不同的是,民间文物收藏来源模糊,鉴定能力相对弱且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所以也使得民间文物的真赝难辨。另一方面,非国有文博机构管理漏洞和没有相关监督部门的规范,使得类似“冀宝斋奇幻之旅”之事层出不穷。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物已变为了一种资本符号。在资本的青睐下,真文物的存量相对于资本来说可谓“珍稀”,这远远满足不了资本的胃口,于是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赝品。居心不良的人急于通过展览洗白得到资本变现。在民间文物真假难辨缺乏标准的时期,大型拍卖会中古董占比也越来越低,2017年2月,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Artprice联合发布《2016年度艺术市场报告》中显示:中国书画正在最新宠儿。从2017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中排名前三的都是书画:近代黄宾虹的《黄山汤口》、近代潘天寿的《耕罢》以及宋高宗御笔,也证明了这个趋势。
02
或将透支的“盗墓IP”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官盗或是匪盗,或是深谙金石学的古代文人,探知过去都是刺激而又浪漫的。它是平常百姓家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又或是宋代沈括站在太行山上手握化石写下“沧海变良田”结论。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盗墓文学和影视作品开始出现,直至2007年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小说点燃盗墓IP的资本之路。随后以盗墓为背景的网络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接踵而至的系列小说《盗墓笔记》使得盗墓题材变的日益成熟,在大量粉丝的期待和资本入局之下,最终打开了IP影视作品的大门。

2015年6月12日,改编《盗墓笔记》的同名电视剧在爱奇艺首播;同年9月,根据《鬼吹灯:精绝古城》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上映;12月,根据《鬼吹灯》后四部改编的电影《寻龙诀》上映饱受好评的同时斩获16.82亿元票房。2016年4月,南派三叔作品《老九门》同名电视剧在东方卫视首播;8月,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同名电影上映,票房10.04亿;12月,《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掀起热潮。进入2017年7月观众再次被天下霸唱的“鬼吹灯IP”作品刷屏,13日《牧野诡事》爱奇艺首播;21日《黄皮子坟》在腾讯播出。从2015年一直绵延不绝至今的“盗墓IP”热潮,网剧《盗墓笔记》《老九门》几十亿的点击量,成为了各大网站的流量担当。到电影《九层妖塔》《寻龙诀》《盗墓笔记》数亿的票房,展现出强大吸金能力,南派三叔和天下霸唱二分“盗墓”题材。人们对他们的对比也从开始的白纸黑字变成了声画影像;评价的方法也由开始比较两人的文采风格,逐渐转变成了他们的商业模式的对比。南派三叔越来越像另一位同行郭敬明,在自己相关商业运作上事必躬亲。天下霸唱依旧继续创作,将写作之外的相关商业活动交给他人打理。
复出的南派三叔从作家变成了商人。在2014年中旬,获得了小米、乐视近1亿元的投资;2015年下半年又获得了小咖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成立南派投资管理公司,深耕《盗墓笔记IP》,现估值30亿元。而之所以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与三叔对版权的绝对控制权不无关系。
而反观天下霸唱作为盗墓题材的先入者,在很长时间内,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都领先于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但《盗墓笔记》的IP价值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初天下霸唱对于版权的轻视,起点网在《鬼吹灯》连载时与天下霸唱签订了包括影视改编权买卖代理的协议,后来,《鬼吹灯》第一部分被卖给中影,后由陆川执导了《九层妖塔》,口碑一般,票房6.82亿;第二部出售给万达,被改编成了饱受好评的《寻龙诀》,票房16.82亿。然而这些都与他无缘。虽然霸唱现在逐渐有了版权意识,但是他的做法依旧与三叔不同,他把版权交给新华先锋代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作之上。两种对待IP的不同的态度,使得他们的作品的市场价值变的不一样。与天下霸唱的多点出击的版权转售相比,南派三叔的版权在手使得在未来改编以及在开发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随时根据热点进行随意加工改编迎合观众口味。

当盗墓小说由文字转化成影视作品时,影视作品肯定要处理好改编问题,盗墓影视剧近两年的发展来看,依靠于“盗墓IP”改编出来的影视作品,除了《寻龙诀》和《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其他作品很难企及到人气口碑双收。与国外《古墓丽影》与《夺宝奇兵》相比,国内改编影视剧中充满了“为了盗而盗”为了“历险而历险”的牵强与刻意。虽然现在墓IP红利尚在时,他们仍可尽情收获,但在未来,这种不具备明显内核价值观的结构下,盗墓IP也就仅仅成了为了拍而拍,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快餐文化了。而在观众口味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具备深入人心的思考力产品也很难持久。
03
考古从业者之殇

在民间收藏投资热下你会发现实则为投机心理,能赚一笔是一笔;对于有些人来说传家之宝重要的不是故事也不是启示,而是专家给出的价格。盗墓IP看似会让人们重视起文物安全问题,实际上驱动相关影视作品的是人们的猎奇心理,远远没有沉淀到文化层面上的快餐文化。随着各种资本的引导之下,文物变为了钞票的象征,神秘的古代文明似乎都被埋没在了地下。而这些本该深度探索的考古意义被忽视。

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高校数为21所,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在本科学习中,考古要学习多项相关课程。毕业之后,加入田野考古的应届毕业生在薪酬方面也捉襟见肘。81%工资低于2000元,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按照十分制计算,考古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过低的工资和暗淡的前途使得大部分相关从业者会在本科教育时期转变方向,向文博方向发展,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不到50%。

受近年来“盗墓Ip”影响,人们对考古的误解也就越来越多。最常见的误解有两个:一、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二、考古掘人坟墓,扰乱祖先亡灵。其一,考古与盗掘的区别并不是公私之别。恶名昭著的孙殿英、党玉琨之流可谓官盗;考古也有私人发起的情况,大名鼎鼎的谢里曼证实特洛伊真实存在、皮特里推广田野发掘等人都不会因为是“私人考古”而使得功绩褪色半分。世界上所有国家,不管土地所有制、政治制度、法律条文、意识形态怎样千差万别,但是在支持考古学和限制盗掘这一点上并无二致,盗掘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正当性。其二,在正当性问题上民众的误解就要更深。考古学是了解过去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一门科学;从另一个的角度来说,考古工作又是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而盗墓的本质,则是利。是以暴力破坏墓葬结构,只注意值钱的贵金属器物,而不在意其他的价值的毁灭,更多的遗存价值是非直观的,难以单纯凭借生活中的常识或者经验去理解,而是需要靠基础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出来。依照古人侍死如生的原则,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出那个墓主生前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诸多密码,墓葬中一件物品摆放位置的移动都会造成信息提取的不充分。现代文物出土保护依旧是世界性难题,至今无法解决。在困难与经验下,《中华人名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文物保护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事实上,考古不仅仅是针对于墓葬,几乎所有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废弃后都会变成考古遗存。墓葬只是全部人类遗存中并不特殊、在数量上也比较小的一类遗存。考古发掘大多是非主动性的,是为了配合建设工程或者遗存已遭破坏时才采取的一种抢救性手段,不是为多挖而挖。遗址如无必要不会发掘,不发掘通常就是最好的保护。考古遗址一般情况下优先选择原地保存,迫不得已才进行发掘或迁移。因为发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即使是非常科学的发掘,也会损失一部分遗址信息。
考古与盗掘,一个为宝,一个为保,一个为挣,一个为证。二者在原则与方法论上均为一字之差,可在结果上却谬以千里。
04
考古的意义

考古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过于庞大了。那么我们从文字来说,从甲骨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转换为汉隶。再从繁体变为简体,每一撇一捺都有着独特神韵与故事。考古工作者从解密安阳的甲骨文再到发现海昏侯的竹简中找到失传一千八百年的齐论语。他们拼凑出中华文明的脉络,从文字中偏旁部首组合出中华文化的神韵美。考古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也不是为了文物。而是这背后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脉络,通过考古最大程度上还原和传承。

对于现实意义,例如考古学家通过对罗马遗迹的勘探,告诉我们罗马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自身经济的崩溃。五贤君时期后结束扩张,劳动力出现不足。没有掠夺来的奴隶耕作土地,意大利的农业逐渐崩溃,慢慢依靠来自西班牙的粮食的时候,罗马的厄运便已经注定。在亚平宁半岛和伊利比亚半岛等地的遗存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通过这些遗存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土地是怎样慢慢荒废,在200年的缓慢过程中又是如何在罗马人生活上刻下烙印。考古告诉人类扩张与征服只能塑造一个帝国,却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帝国。

再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阿兹台克文明,他们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文明。它曾经迅速发展,但最终在热带雨林中消亡。留下的文字资料少到很难说明什么东西,依靠考古的工作,我们知道了玛雅的衰落,与它自身的血祭文化有着重要关系。这种文化导致了不断的战争和人口的减少。而针对于城市遗址的考察,发现他们对于环境选择的无知。在热带雨林中建立城市,距离水源远造成了取水困难;而取水问题又反作用于城市发展:限制了城市的大小、周围农业用地的大小、卫生条件难以控制等,最终玛雅帝国衰落于历史长河之中。同时期的阿兹台克帝国的治国方式基本一致,以致于皮萨罗几百人的“征服者”就可以横扫阿兹台克。西班牙征服者带来的最致命的武器不是火器也不是舰队,而是无法遏制的天花。不善于总结经验的文明最终消亡在人类文明历史中。

在世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国家和部落,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通过考古我们可以不断了解自己族群的过去,发现那些被埋藏的仍具有生命力的故事。曾经上学时背过的陋室铭在百年前只有二三十字,通过考古查证还原成今天的八十一字。如果不是通过考古我们又如何能理解先人的智慧?不能完整的汲取间接经验我们又如何能走的更远?考古学的意义绝对不是黑驴蹄子也不是那些散发着铜臭的古董更不是那些传奇摸金校尉的故事,考古学要比这些重要的多。它能让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存在的原因,找到我们存在的方法,并指引我们去探索我们存在的意义。
与时下火热的同是爱国影片战狼相比,勒石燕然的考古发现并未被人重视。 事实上,汉王朝击败的匈奴人向西迁徙到欧洲变成了上帝之鞭,使得日耳曼人南侵罗马帝国,最终让西欧进入黑暗时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勒石燕然,九州大地会什么样呢?无意对比勒石燕然与战狼新闻的孰轻孰重,只是想说爱国是全方位的,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是爱国的基石。进入和平时代,拳头不再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唯一标准,文化输出成为每一个国家的重要实力象征。文化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一座阵地,文博工作考古工作者就是一线战斗人员,如何让自己祖国的文化更具魅力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最大命题之一。在现今世界上,毫无争议的文化超级大国就是美国,美国至今一至在向其他国家输出着自己的价值观。而正是因为文化输出的不平衡使得我们在一些地方备受误解。文化这东西不能吃也不能喝,但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是能让人信服你,爱你。先从考古考证自己的起源开始,希望吾国吾民更爱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让他更具魅力,从而使得我国文化战线进退有据。


精彩回顾
本文作者:北京商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