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北魏景陵倒斗,却忘了带摸金符和黑驴蹄子,结果碰上了什么?野史趣闻

2018-10-24 16:06:35

老雷是个资深的盗墓小说迷,从最早的《鬼吹灯》开始,一直到《盗墓笔记》再到各种风水先生各种盗墓,老雷是一个没拉下,电视剧也是,鬼吹灯、盗墓笔记、老九门等等都看了好几遍。最近新闻上说北魏宣武帝景陵对外开放了,老雷就迫不及待的下了一回墓,倒了一回斗,看看究竟有没有镇墓兽,有没有流沙火箭长明灯。

通过地图寻龙探穴发现了景陵位置

虽然没有罗盘,但是通过百度地图的寻龙探穴老雷还是发现了这个帝王陵墓的位置!走到目的地,老雷发现自己既没有带黑驴蹄子,也没有带发丘印,摸金符,连蜡烛也没有带,东南角点不了了,不过老雷带了手机。

1、小说里的古墓外表是这样的,但是景陵的外表是这样的。

这是传说中的孝文帝陵墓

景陵侧面

景陵地宫入口

2、墓门都会有镇墓兽,这些倒是真的,墓门上还有两旁,都有,真是的镇墓兽倒是不弱于小说里的,不过有的却显得憨态可掬。

凶猛的武士

憨态可掬的镇墓兽

墓门上的镇墓兽倒也凶猛,恶鬼恶人退散

3.进入墓道之后,没有想象中的机关啊什么的,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通道,《盗墓笔记》中一个普通诸侯国下属王室的墓都比这个北魏宣武帝陵墓的墓道复杂。

盗墓笔记中的复杂雄伟的墓道

盗墓笔记中陷阱示意图

真实的墓道其实是这样的

墓道的墙壁青砖有些斑驳

4.《盗墓笔记》中守卫是无比凶恶,其实恢弘,其实,真实的帝陵中却只有两个武士,石翁仲

(何谓“翁仲”?“翁仲”乃是秦朝人,姓阮名翁仲。据说他身高七尺,天生神力,骁勇异常。秦并六国后,他奉秦始皇之命,镇守在今甘肃省洮河一带,威震匈奴,故被封为临洮将军。他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广场。匈奴人见后,无不拜服。于是后人便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石像统称为“翁仲”像了,若是铜质称为“铜翁仲”,若是石质便称为“石翁仲”了。

这是盗墓笔记中的木像

真实的石翁仲

5.随葬品:当然,帝王墓里少不了随葬品,这些陶制的车马随从是常有的,虽然景陵被盗掘了很多次,不过也保留了很多。

镇墓兽和车马随从整齐排列

车马和护卫

6.接下来进入正题了,看看帝王陵墓的石棺,虽然没有《盗墓笔记》里的华丽,不过古朴而震撼,特别是墓室顶端像星辰一般,让人震撼!

这是盗墓笔记里华丽的石棺材

接下来请出来的是真实的帝王棺材

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却制作精良

看看穹顶之上的星辰,震撼吧,不说话了,继续上图

虽然北魏皇族是鲜卑族,没有我们汉族讲究,但是看了这些帝王陵还是觉得震撼,也许明清帝王陵墓会更加震撼,老雷有机会会继续带领大家看的。

最后,普及一下北魏景陵主人北魏宣武帝的小知识:

北魏宣武帝景陵在洛阳市北8公里处的邙山上,位于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是一雄伟壮观的大冢,由于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庄便命名为“宣武村”,后改为“冢头村”。当然陵墓东面还有个地方叫景家沟,猜想就是景陵守墓人的居住地。

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

北魏宣武帝画像

北魏宣武帝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石帐座、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由此证明,地宫内陈设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规定的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对研究北魏时期的葬俗、陵寝制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道前20米处建有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内四壁镶嵌8幅描绘元恪生平的工笔画;展柜中陈列40余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复制品。

本文作者:冬雷说八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