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新解(上)野史趣闻

2018-10-24 16:07:03

说起赵括,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成语“纸上谈兵”,也正是这个成语,以及那场惊世骇俗、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把赵括彻彻底底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

我们的历史观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人物脸谱化,标本化。像京剧或者样板戏。说到秦始皇就是暴君,说到刘备就是仁君,说到秦桧就是奷臣,说到李鸿章就是买国贼。历史不是自然科学,是记录人类活动的社会科学,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性和常理来立体地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长平之战不仅是秦赵之间,更是战国后期整个国际形势的分水岭,从此赵国失去了和强秦抗衡的实力,东方六国也失去了一道有力的屏障,而秦国则加块了统一的步伐。

那么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什么会选择赵括为将呢,赵括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如何呢?其它五国持何态度与立场?谁应该为这场战争的后果负责呢?

首先看看战争背景。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了奖励耕战等一系列措施。一百多年里,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自孝公以来,历代帝王处心积虑一心东扩,实际上把秦国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而三家分晋,客观上为西秦东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后五国伐齐,合纵抗秦名存实亡。

再看双方国力对比。秦除关中一带较为富庶,八百里秦川皆贫脊之地。巴蜀当时还是蛮荒之地,是秦汉发配流放的地方。国力只是相对过去提升,与地处中原腹地的赵国未必占优,最多不相上下。邯郸乃当时国际大都会,工商业之发达远在秦国之上。

从军队战斗力来看。先说秦国:一,秦地自古民风剽悍,更有能征善战的义渠部落加盟。二,秦国一直延用商鞅的军功爵位制的激励措施,增强战斗力。三,秦国的冶金技术当时处于领先水平,使得秦军装备更为精良。四,秦国攻伐不断,使得秦军常期保持战争状态。再看赵军: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移风易俗,大力发展骑兵,使军队战力大大提升,以致武灵王曾想要灭秦。自战国以来,只有赵国,也只有这一次,有灭了秦国的想法和实力!然自武灵王以后,赵王一代不如一代。既便如此,赵军的单兵战斗力也不在秦军之下,傲视其它五国。加上其独有的骑兵作战的优势,任谁也不容小觑。

从战略来说,秦国的战略很明显,举全国之力拿下赵国,扫清东进的障碍,是你死我活的灭国之战,没有商量没有退路。而赵国的高层明显认识不足,以为仅仅是一次领土纠纷,甚至还幼稚地派使者去议和。后来虽认识到这是一场战略性决战,也举全国之力相抗,却临阵换将。年轻的孝成王继位不久,盲目自信,且朝政不与廉颇蔺相如等大臣商量,只问计于赵胜,赵禹,赵豹等宗室。结果听赵胜所言,不顾众人反对,接收上党郡。

平原君赵胜乃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孝成王的叔叔,国之重臣。然其政治谋略不足。司马迁认为其“利令智昏,邯郸几亡”,苏辙认为其不懂谋国,排挤廉颇。当然赵胜的个人品行还是很高的,注重名节,不谋私利,处处以赵国利益至上。这从三年后的邯郸之战可以看出来。

为了劝孝成王接收上党群, 赵胜甚至搁置个人恩怨,举荐廉颇带兵驻守,认为廉颇野战进攻虽不及白起,但防守是完全胜任的。

以上是相关背景,下面交待下战争起因和过程。

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韩并拿下野王,致使韩国的上堂郡与本土失去连接,成为一块飞地,韩王于是欲献上党郡以求和。孰料上党郡守靳黈拒绝降秦,韩王便派冯亭去接替勒黈。冯亭到任后,发现上党军民皆不愿降秦,于是率众降赵,企图以韩赵联军来击退秦军。

赵国在赵王和赵胜的指使下,捡个现成,接收了上党郡这个烫手山芋,并派廉颇驻军长平。此事秦国虽然很气愤,但保持了一种可怕的克制。两国正式交兵是在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四月。这两年秦国在做什么,当然是备战。因为他要对付的是强大的赵国。而扳倒了赵国,剩下的就是摧枯拉朽了。

本文作者:浪子飘飘(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