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专权的贵人野史趣闻

2018-09-24 06:30:22

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汉家时代,也是党同伐异、宦官专权的黑暗时期。在这个矛盾的命题中,延续了276年,历经16位皇帝的明朝,渐行渐远。总结明朝,不难发现明朝的太监专权可以成为其关键词之一。

为何明朝太监能够干政,其源头来自于谁?

朱元璋

太祖训令,宦官不得干政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来自底层贫苦的农家娃,总结历代王朝的覆灭教训,特铸铁牌: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悬挂在宫门上。宦官权力跌入历史低谷,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看似能够有效遏制太监权利的铁牌,随着朱元璋的去世,一同带进了坟墓。

朱棣

宦官的贵人,成祖朱棣

朱棣从建文帝手中抢到皇位,得益于皇宫太监的帮助,他们打开城门、通风报信,双手把皇位送到朱棣眼前。在太监的欢呼声中,燕王成为成祖。即位后,朱棣却害怕太监依旧会想帮助自己一样,帮助其他藩王。所以,他不再打压太监势力,反而扶持其成为自己执政的工具。太监的“仕途之路”,重新被打开。

朱棣先后派太监李兴出使暹罗(今泰国),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王安等督军营,马靖巡视甘肃。永乐十八年(1420 年),又增设东厂,委任宦官主持,专门侦察刺探臣子民众情形。这样,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为后来的专权提供了必要条件。

明宣宗

太监要读书,宣宗鼓励

宣宗时期,开始设立内书堂,用于教育太监文化知识。内书堂,收取了十岁以下学生二三百人,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学士教导“学生”。有了知识的太监,才能更好为皇帝陛下服务,甚至包括“批红”权。明朝太监由此开始欺上瞒下的运用手中批红大权,肆意妄为,干预朝政。

明朝太监干政之路,由成祖与宣宗父子二人开启,却开启了葬送明朝的“潘多拉魔盒“。

本文作者:张家你阳哥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