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太监一死,立刻引发明朝灭亡的蝴蝶效应野史趣闻

2018-09-23 23:00:26

1644年,34岁的崇祯皇帝披头散发地站在景山上,他最后深情望了一眼身在水深火热中的北京城,将自己的头颅伸进了系好的绳扣里。但他心里还是不甘心,想到17年前哥哥天启皇帝将大明江山交给自己时的期许,以及自己初登大宝时的踌躇满志。怎么会走到今天这步,自己和哥哥朱由校相比无论是勤奋程度、还是治国能力,自己明明更胜一筹,可祖宗的江山为什么就断送在我的手里呢?此时,一阵哭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是跪在身边的太监王承恩,没想到陪伴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不是平时朝堂上山呼万岁的大臣,而是一个令人最瞧不起的太监。

崇祯执政可谓是昏招迭出

看到王承恩,不知道崇祯有没有想起另一个太监,那个曾经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却在自己一上台就被赐死的大太监魏忠贤,那无疑也是崇祯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没人想到,就是这个众人眼中恶贯满盈的魏忠贤的一死,同时也敲响了大明帝国的丧钟。在用人方面崇祯真的不如他哥哥,别看天启皇帝短暂的一生痴迷于木工,还学习他万历爷爷不理朝政,但其实他牢牢抓住了用人的关键,那就是重用魏忠贤,确保了他在位期间朝堂上党派互有制衡、民间少有起义、边疆防守稳定。反观崇祯,作为皇帝他是标准的劳模,不贪财不好色,一心只想重振大明雄风,可他却在一登基就杀了理财能手魏忠贤,就凭这一点他就输给了看似爱玩的天启皇帝。

你可能会问,魏忠贤一死明朝就会亡国了?他可是太监乱政,残害忠良的典型,按理不是死有余辜吗?是的,魏忠贤是该死,但他活着比死了对明朝的作用更大,这一点天启皇帝明白,而崇祯帝至死就没看清。

东林党的自私直接让在驿站工作的李自成失业

既然如此,咱们就先看看明朝灭亡几大因素。一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二是来自辽东后金力量的侵略。三是各为一己之私的朋党之争。接下来进行逐条分析;首先,为啥有农民起义,从天启一朝全国大部分就连年大旱,但农民却没有造反。但崇祯一增加赋税,农民就真没法活了,当年朱元璋的老爹不就是被催税逼死的吗;其次,为啥到了崇祯时辽东的战争越来越不好打了,因为女真人势力越来越大,明朝相应就要增加部队,开展战备物资储备,以前张嘴要钱都给,魏忠贤死后就被告知国库没钱了。最后,为啥党争到崇祯时已经控制不住了,因为利益集团的争夺再没有人制衡了。

那么,这些和魏忠贤有关系吗,当然有,因为这三大亡国因素无不跟钱有关,原本魏忠贤在世的时候,尽管国家财力吃紧,但他却把开源的目标没有放在穷的叮当响的农民,而是江南的大财团和大地主。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催生了不少暴利行业,而魏忠贤一上台就向暴力行业大力征收工商税和开矿的资源税,直接促进了天启一朝财政的稳定增长,解决了辽东日益扩大的战备需要,广大农民也免于增加各种不必要的赋税。

但这就直接触动了江南财团的利益,而“东林党”正是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上台,以不跟民争利为由,百般阻扰向江南大地主和资本家征税,并且还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本来由地方财团供给的驿馆,从而造成大量人失业,这其中就有后来的李闯王。所以,魏忠贤一死明朝这个帝国走向了更加严重的恶性循环,最终崩溃。

综上,魏忠贤虽然专权,但他真心忠于皇帝,而且办实事,用今天的话来说抓住了经济这条命脉,他还真不能死,至少当时没人都替代他。

本文作者:牛眼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