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教育很“专业”,太监成了抢手货野史趣闻
在封建皇权时代,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原因是宫里头的活还得有人干,但是因为太监往往可以借着操作日常事务而进入政治领域,带来负面影响。大家都知道,宫里除了砍柴挑水之类的体力活,还有很多掌管典籍、文书之类的技术活,不识字可不行。识字但却不明白意思还是不行。所以朝廷也不得不顺应形势。在宫里开设了太监学校。
朱元璋对太监是防备最深。公元1384年。朱元璋就在皇宫里竖了牌子,声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可是朱元璋一死,这块牌子实际上慢慢失去了作用,顾炎武也讲过:“用乐以后,此令不行。” 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隶就开始启用太监管理一些文字和文化相关的事务,例如图书,文籍之类的,管理这些事,既然参与就得懂得识字,并且明白意思。看来使用太监参予文职势在必行。
如果皇上想让太监去拿一本书,太监总得认识书名吧!如果要让太监查一下书中某个知识点。太监总得明白吧!所以提高太监的文化素养问题就必须提上日程。于是,明成祖考虑对太监进行培训,所以定期选出一些文官进入内廷对他们进行培训。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太监学校,叫内书堂。据记载,学生来自宫里头的太监,入学年纪大概十岁上下,人数约三百左右,到后来还进行了扩招,据说某位老师手里的学生起码就有八九百人。
从师资来看,这个学校可以说是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老师可都是翰林学士,第一任为大学士陈山,另配四名学士当助教。陈老师可不是个简单的老师,他可是朱元璋时的进士,永乐年还参与永乐大典编修,担任过皇家的专职教员。其实名师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只说明当时投入的师资力量很大。
虽然是太监学校,但是礼数不可无。太监入学时要行礼,需要学生们对着圣人的画像鞠躬行礼,这是尊圣;其次还要尊师,太监学生也要给老师见面礼,如白蜡,手帕等。这虽然只是小礼物,但是排场也不小。
太监学成学成之后怎么安排?大部分是内部消化。不过,也会向其下属单位提供。比如,各大衙门缺少写字的,也会打报告要人,朝廷就会下旨给各衙门安排。据说这些文化形太监,还挺抢手的。有的还是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被聘请出去当文书。有时候学生还会被各衙门一抢而空,搞的学校都没人上课了。
可见明朝对于太监的培养和重用达到了一个高度,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魏忠贤!
本文作者:历史这档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