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严令禁止宦官干政,为何明朝仍然成为太监帝国?野史趣闻
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皇帝,朱元璋,戎马一生,千辛万苦的为朱家子孙夺得了天下。由于亲眼目睹了元末宦官专权的危害,所以严令禁止宦官专政,下定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他命手下立了个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有一次,在他身边服侍多年的老太监,因为提醒朱元璋,圣旨中的一个错字,被朱元璋流放到了外地,流放的理由是“干政”,虽然老太监说的是对的。可见,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是提醒后代子孙,吸取教训。
洪武大帝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这道纪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读过这段历史的都知道,燕王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王位正是依靠的建文帝身边的太监时刻监控建文帝的动向,最后攻打南京的时候,也是和城里的太监里应外合,方能成就的帝王霸业。可以说,明成祖的即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的太监。由于怕身边的太监向背叛建文帝一样,背叛他,重蹈覆辙,开始信任并重用宦官。这些从后面的郑和(原名三宝,也是一名宦官)下西洋,王安等督军营等都可以看出。
东厂腰牌
此外,由于是造反起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创建了东厂等特务机构,委任宦官管理,密切监视大臣的动向,从此宦官可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以及刺探臣民隐情,大权在握,也为此后的宦官专权铺平了道路。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时期,采取了一项措施,设立“内书堂”。内书堂是明宦官学习的地方。虽然说太祖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以防其干预政事,但未见只准用文盲为内侍的规定。本来学书习字,传授知识是好事,但这却无意打开了葬送大明朝的潘多拉魔盒—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
内书堂学生合影留念
至英宗朱祁镇时期,出了一个大太监,王振。王振是明朝宦官专权的始作俑者,掌管司礼监,我们知道,司礼监明朝24个宦官衙门中,最有权力的一个。英宗把如此重要的部门交给他,不得不说,王振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他通古今,看来内书堂的教学质量还是蛮高的,不然也不会教出如此“厉害”的太监。后来的史实史实大家也知道了,英宗亲征瓦刺,王振跟随,在土木堡附近遭遇瓦刺军的埋伏,20万明朝军队全军覆没,数百名文武百官惨死,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战”。土木堡之战后,明朝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
土木堡,明朝50万全军覆没
到了宪宗朱见深时期,成立西厂,首领为汪直,恃宠专权,以致天下只知汪太监,不知当朝皇帝。
宦官汪直剧照
到了武宗朱厚照,又出了一个大太监,刘瑾。因从小陪伴在东宫太子身边,很是得到信任。太子即位后,自然得到了重用。太监刘瑾及其他七位太监,得到了新皇帝的宠爱,被称为“八虎”。刘瑾权势熏天,所有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都要在他的私宅进行,对于他下发的各项命令,及时漏洞百出,百官仍然不得不执行,否则就要丢官,落得个惨死下场。后面到了魏忠贤的专擅独断,自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九千岁魏忠贤剧照
于是,历史就上演了这样一幕讽刺剧:朱元璋最怕宦官干政,江山易手,但恰恰是明朝,成为了宦官掌权的时代,被人们耻之为“最大的太监帝国”。
本文作者:小Q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