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内阁首辅解缙官场沉浮录野史趣闻
翰林院大学士解缙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总纂修,历时六年(1403-1408年)完成,被称为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书也成为解缙一生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解缙(1369年-1415年),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以才学渊博、直言敢谏而受人敬重,同时也被人忌惮,屡遭贬黜。解缙刚入官场时,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边。解缙曾呈上万言书,主张应当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解缙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他。明太祖朱元璋由此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明朝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虽手持朱元璋亲赐的免死牌,但还是被处死,朝中无人敢替李善长说情,唯解缙上疏为李善长辩冤。解缙此举激怒了朱元璋,考虑到他也是个人才,朱元璋还是原谅了他,仅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要求他回家修身养性,许诺十年之后再重用。解缙回归吉水。在老家呆了八年,闭门思过、著书。
永乐大典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进京吊丧。时明惠帝朱允炆临朝,重新起解缙,但只给了他一个河州卫吏的小官职。建文四年(1402年),解缙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十一月任内阁首辅。有了被贬的前车之鉴,此时的解缙不再是从前那个直言敢谏的解缙了,少了忠诚正义,多了世故圆滑。
由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解缙没有效忠朱允炆,继续在明成祖朱棣朝任翰林侍读。明成祖建立文渊阁,解缙等入阁参与政务,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其后,朱棣又任命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成为他仕途最高点。
明成祖朱棣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在确立太子之事时,原打算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却遭到解缙的极力反对,解缙坚持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最终朱棣还是听从了解缙的意见。解缙参与皇帝家务事,皇次子朱高煦怀恨在心,借机诬陷解缙迫使其被贬官。后来,朱棣出征讨伐北元,命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回京述职时,他与太子私下接触再次惹怒了朱棣,被以“无人臣礼”之罪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解缙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
解缙原本一介书生,因学识渊博,步入仕途。而他却忽视了大明初期的官场变幻无常,处处暗藏杀机。解缙历经几次大起大落,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行事方式,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文人雅士,官场比他想像的更险恶,虽政绩显赫,仍没有逃脱悲惨而死的结局。
本文作者:秦岭深山隐士(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