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十七)野史趣闻

2018-11-14 08:02:24

在封疆大吏袁世凯在山东将“保稳定、促发展”事业干的热火朝天时,北京出大事了。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宣布诏令,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号召全国军民与西方列强“一决雌雄”。

清政府同时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宣战。世界各国一开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认后,都吓了一大跳。

怎么回事?清政府不是一向软弱可欺,任列强蹂躏的吗,怎么忽然强硬到这种地步了!

事出有因,1900年的北京周边,河北一带俨然已成为义和团的大本营,人数发展到百万之众。

这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关注。要知道,多少王朝都毁于农民起义之手,慈禧太后年轻的时候可是亲身经历过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而义和团与农民起义不同,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将矛头对准了洋人,这样使得义和团成为了一股独立于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第三方力量。

而义和团运动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眼看清政府放纵不管,有意纵容,列强们索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它们集结舰队,组成八个国家的联军,自天津占领大沽口炮台后,一路西进,在廊坊与义和团爆发大战。

一方面是百万之众的义和团,一方面是西方列强的八国联军,清政府迅速调整了策略:拉拢义和团,转移矛盾。

这种方法自古有效,1931年的日本,为转嫁国内经济矛盾,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82年的阿根廷,为转移国内经济压力和注意力,与英国爆发了“马岛战争”。

清政府有意将义和团这股力量祸水东引,即想要借助对西方列强的战争,来躲避国内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转移内部的社会矛盾。

慈禧太后是一个成熟的精明政治家,之所以不顾及现实和后果,向全国下达“宣战诏书”,就是有意将义和团的力量引向西方列强,借洋人的手消灭这股第三方力量,并且,宣战以后,正好可以告诉那些西方列强,不要欺我太甚。

从这种角度来看,清政府的“万国宣战”行为更像是为了与西方列强的谈判而进行的一场演戏。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本文作者:剑神陆小凤(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