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尊崇君为臣纲,为什么明朝大臣敢顶撞皇帝?野史趣闻

2018-11-14 07:34:42

纲常,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旧时社会维护伦理道德的工具,在漫长的封建时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三纲”成为奴化人民的工具,却是发生在宋明以后,并从此被统治者奉为“天理”,之前并非如此。

虽然今天的主题并非这个,而“三纲”也确实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五常”自始至终危害不大,甚至对社会有积极意义,这点应该明确。

王夫之

言归正传,在统治者尊崇纲常时,有段时间却显得有些意外,比如发生在明代的廷争,大臣们往往当着皇帝的面“吵架”,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即使不做过多的描绘和渲染,当时朝野上的争执之激励算是“前所未见”。

从国家初立时的南北分榜之争,到明朝中期时的谏武宗南巡,再到末期崇祯时代议迁都并争论“君王死社稷”,明朝的这种政治现象也引起不少人反思,王夫之就曾直接批评明臣“多意气之争”。那么,明臣为什么会起这么大的争执呢?

朱元璋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对上书陈言是鼓励的,这在《大明律·礼律·上书陈言》中有明确记载,这也是被认为言路闭塞的士大夫拿来作为批评的论据。

再则,明代六科之制也为争论提供了制度保障。六科制度,让廷争不是无意义的争执,而是真的可以影响朝堂决策。只是在私心的驱使下,总有人“犯浑”。

朱由检

此外,从思想氛围的角度来看,明代士大夫一直都标榜廷争,因为他们有着师儒的自我认同,“为了天下之责,故不惜犯颜天子”,有时甚至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这也是明朝廷争激烈的重要因素。对于这点,往坏处说是什么,请各位自行脑补。

更多有料、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正眼看历史”!

本文作者:正眼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