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坑杀40万大军是事实还是谎报战功?野史趣闻
关注历史的人,对待长平之战应该都不会陌生,这不仅是战国历史的大型转折点,更因秦国坑杀40万赵国俘虏而闻名,可是如今却有很多人对这场战役的各种数据表示怀疑。
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些历史上史料对长平之战的评价,不难发现的是,几乎所有史料都一致认为当时赵军派兵近五十万人,而秦将白起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如果史料属实 那么秦国也必须派兵五十万人左右甚至更多才能打赢这场战役,那么这些史料的说法究竟站得住脚吗?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两国拥有的总人口数量。

战国时期的总人口大约有2000万人,当时秦国的面积大约占了天下的三分之一,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可以大致估算秦国当时的人口占了当时天下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大约有约为600多万人。
赵国的人口总数则可以根据西汉时期人口的相对增长率进行简单推算。从战国七雄时期至西汉末的数百年间,赵国的总人口数大约增长了188%。西汉时期居住在赵国领地的人口数大约为643万人,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赵国当时约有233万人长期居住。

尽管常驻人口数量看似庞大,可除去老弱病残,而且国内需要留有一些人进行耕田织布一类的基本工作,因此,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的实际兵力都要远远低于人口数。
当时征兵为十五到六十岁的男子,这样计算,赵国大约有60万人,秦国大约有150万人可以上战场。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讲,楚国才是心腹大患,相比楚国,赵国恐怕连对手都称不上,所以秦国是否会为了区区赵国而动用那么多兵力,还有待商榷。

而且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而原本上党郡应该是献给秦国的,如此导致秦国大为不满,致使秦赵两国为了土地问题而生出了争端。
公元前261年,左庶长王龁受秦王任命领兵进攻上党,想要一举占领此地,赵国名将廉颇奉命迎战,长平之战的序幕就此拉开。由此可见,长平之战不过是一场由于土地分配而引起的战役。

何况赵国内部并不安稳,马服君赵奢用兵“必负10万、20万之众”,从而致使相国田单对此颇有微词。由于壮年男丁均被征兵,从而极大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力行动力。研究历史时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三分之一的兵力都被征兵,那么对于古代农业社会的状态来讲,国家处于无比虚弱的状态,此时战争自然难以为继。赵国作为四战之国的中心,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秦国,所以赵国除了要时刻提防秦国外,对齐,魏,燕三个国同样不能掉以轻心,都城邯郸更是守卫的重中之重。
而长平之战虽然是一场重要战役,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场争地之战,与生死存亡无关。赵国不应该也不会放弃对其他三国边防的守卫而将兵力全部压在这一场战斗上 。

而史料中对这场战役的记载也着实充满矛盾,如果按照《史记•白起传》的记载,秦军以死伤过半的惨痛代价险胜赵军,那战败的赵军为何只死伤百分之十左右,而且在赵国军队仅仅死亡百分之十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向死伤惨重的秦军投降,这显然不大可能。
且据记载,长平之战临近结束时秦将白起仅仅用二点五万人就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之后派了几千骑兵捣毁赵军阵地,赵军被围困长达近五十天,如果赵国军队仅仅死伤百分之十,那以百分之九十也就是约45万人的军队,又怎么会被几千人围困?

如果真如史料说的那样,赵国45万大军被围困近五十天,那么恐怕需要近100万秦国士兵,对于当时秦国来讲,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本文作者:古典文化学习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