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野史趣闻

2018-11-14 08:00:57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历时3年的长平之战在秦、赵两国展开,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长达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雄厚,战争物资准备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且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因此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赵国,其战争储备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源于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之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战神白起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长王龁攻占上党,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长平之战爆发,开战初期,赵国派廉颇迎战,但廉颇决定固守不战、伺机出击,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再加上赵国国力不适合持久消耗战,僵持下去会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同时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败(注:魏、韩、楚皆畏秦,齐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燕国与秦国交好),赵国陷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地。无路可走的赵国决定孤注一掷,冒险一搏,于是弃廉颇,启用赵括,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进攻秦军,此时秦昭王为彻底击败赵国,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面对赵军的进攻,“战神”白起佯装溃败,同时派出部队突袭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后路,并切断赵军粮道,赵军陷入重围。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孤立无援,断粮四十六天的赵军士兵开始了人吃人,赵军主将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已死,无人指挥,于是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恐怕降兵再生事端,于是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也有记载白起坑杀赵兵指的并非活埋,而是斩杀后把其挖坑埋葬的意思。),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据说花了十天才将赵国降兵埋葬完毕。

赵军尸骨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秦国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本文作者:我的护球像大帝000(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