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背锅侠?揭秘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真实原因野史趣闻

2018-11-14 08:01:39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秦赵两国之间,以赵国失败,40万赵军士兵被秦军坑杀告终。战争后期,年轻将领赵括接替老将廉颇指挥赵军,被认为是导致赵军战败的最重要原因。赵括也因为“纸上谈兵”被传为笑谈。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看长平之战是怎么打的。

第一阶段:秦国刚打完韩国,就去打赵国,而且打算把这一战打成和赵国的决战。赵国主动和秦国打了几仗,发现打不过,还丢了不少土地。于是撤退,进入防御作战。

第二阶段:秦赵两国进行了好几年的消耗,赵军坚守不出,想拖垮秦军。但秦军也不撤退,就这么耗着。

第三阶段:赵国耗不下去,派出主战的将领赵括,接替主守的廉颇。赵括上线后主动出击,结果中了秦军圈套,陷入重围。赵军饿了四十天,最终以赵括战死,赵军投降告终。

我们可以看到,赵国的失败有几个原因。

首先,误判了秦国的战略意图,低估了秦国决战的决心。说实话这一战秦国也打得很苦,从关中甚至巴蜀运粮到长平前线,而且征调了国内16岁以上男子入伍,可以说付出了远远高于赵国的资源来打这一仗。但赵国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争,只想着以逸待劳,让秦军自己撤退。

其次,赵国的经济太差,经不起长期大战。秦国敢于和赵国打消耗战,也是这个原因。历史上一直有燕赵“苦寒之地”的说法,赵国虽然军事力量很强,但经济太差,本来人口就不多,还有几十万人青壮年在前线,谁来种地?谁来生产?所以虽然战场就在赵国而远离秦国,但赵国居然先被拖垮。后期换上赵括攻出去,实际上也是因为赵国发现自己是在耗不动了,再耗就全国崩溃了。

最后,赵国的外交完全没有发挥作用。秦国当时有六十万大军在赵国作战,赵国居然没办法说动其他国家趁机进攻秦国给自己解围,也没办法说动他们支援一下经济。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失败,不管是国家战略还是经济外交,都不是赵括一个武将所能左右的。而且国君眼看快撑不住了,才让他仓促上场,也是非常坑爹的。所以说赵括只是个背锅侠。

最后说一句,“纸上谈兵”也是后人甩给赵括的锅,因为赵括那个时代人们还都用竹简,纸是在西汉初年最早出现的。

本文作者:老罗跟你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