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曾有两位皇帝主张迁都,均遭失败,其实出发点只有一个野史趣闻
2018-11-12 18:33:38

文/历史滚轮
上一期,我们说了,宋朝为什么要定都开封的几个原因
也分析了,虽然开封不是最好的定都理想地,但确实是那个时代下,最合适的都城选址
这一期,我们继续深层探讨一下

在宋朝(北宋)定都后,曾有哪两位皇帝试图更改都城开封呢?
其实两位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占据天险位置
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宋太祖赵匡胤了
宋太祖定都开封,初期来说,这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交通便利,文化底蕴高等等

但慢慢的,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弊端:
开封的无险可守的地形危害实在是太大了
无险可守不代表不守,既然是天子所待的地方,防卫之森严必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样就会衍生出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必须大量囤积兵力,也就是“冗兵”太重
养一只那么庞大的军队,先不说其他的 ,就是他们的日常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同时也是国家的沉重负担
再说了,不要认为兵越多越好
它可是一把双刃剑,控制的好,他就是斩杀敌人的利器,但若控制不好,那就是放出瓶子的魔鬼

所以,宋太祖首先想到的就是洛阳,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易守难攻
这样一来,国家的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去“冗兵”
相当于在给自己卸下重担的同时,强化自己的筋骨,这样一来,国家肯定会强壮起来

但这一迁都,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了(有人猜测是赵光义怕被侄子抢了皇位)
只简单的说了5个 字:“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挺后也就什么也不说了,关于迁都的事儿也就告一段落了
第二次,是发生在宋仁宗时期,我们熟悉的范仲淹老先生说:
建都一事,太平之时,适合定都开封;兵征之时,适合定都险固的洛阳

其实这也没什么错
后来范仲淹与宰相吕夷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吕夷说范仲淹想法太迂腐
以至于最后,竟酿出朋党之争,从此,在北宋王朝的历史上,就没人在讨论迁都一事情了.......
感叹一下:
北宋的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那句“在德不在险”
到了王朝后期,文弱的北宋王朝,不断的向北方游牧民族低头示好,大国的威严荡然无存,这样一来,谁不想踩两脚呢?
本文作者:历史滚轮(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