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孤苦的皇帝:上位后不被继母待见,临死还被臣子训斥野史趣闻
对于北宋王朝,其开明的程度还是相当惊人的,否则也不会诞生如此多的文豪学者以及名臣义士,比如欧阳修、苏门三兄弟、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以及曾巩,这唐宋八大家宋朝直接占了六个席位,再加上柳宗元、李清照等一系列文人,可见其文化发展之鼎盛。而名臣最为出名的当属寇准和包拯了,而这两位还对宋朝皇帝有过激行为,比如寇准居然直接拉扯宋太宗的龙袍,包拯更夸张为了提建议,激动的直接把口水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也不清楚是不是故意的。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苦主,既不是太宗也不是仁宗,而是宋英宗——赵曙。

唐宋八大家
赵曙原名叫赵宗实,其并非仁宗的亲子,而是他侄子。赵宗实宅心仁厚这怕也包拯等人愿意推荐其当太子的原因吧。其实对于宗实来讲,他本不愿意当皇帝,其本人好读书常以儒生自居,重孝而尊道,这样的个性确实也不想去当皇帝。只不过推托不过仁宗的死命令,才同意作了太子而后继承皇位,在宗实被威逼做太子之时,居然还告诫其手下门人:“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守着我的屋子,等皇上有了后嗣,我肯定会回来的。”说不清楚是太讲原则呢还是另有目的,而作韬晦之计,以避开皇室其它派系的挤兑。

宋英宗剧照
最后还是没有逃脱皇帝的命,并改名为赵曙,继承了皇位,只不过刚登基便由曹太后来了个垂帘听政,而此时派系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宦官开始挑拨,不断向太后进言说英宗坏话,导致两者关系急剧恶化。最终迫使欧阳修和韩琦出面调停,这文学家说话当真是有水平,一开始便给太后戴了个高帽,说她母仪通达,天下无人不知,二来作为后妈对自己继子不好,难免会落人口舌,三来皇家毕竟还是一家人,天下人只知道是赵姓的天下。而劝赵曙也是抓住了其重孝这一点,直接说“古代君王素有贤名的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只称赞舜为大孝子呢?难道是其它的君王不孝顺?当然不是。所以啊,你只要好好孝顺太后,那太后万万不可能对你不好的,毕竟哪个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是孝顺的。”两方这才停止针锋相对,关系有所缓和,这君王不被继母待见也是相当无奈的事啊。

曹太后听政
对于英宗来说,认的爹当然是比不上亲生父亲来得有感情,所以在当了皇帝后,还是希望自己的亲生父亲赵允让可以有个名分,这也是孝子心中的一个梗。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为父正确中的议案发置太常礼院后官员反应剧烈,引发的争论竟然夸张的持续了18个月,历史上称之为“濮议”即对于濮王名分问题的讨论。那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了,肯定是英宗的愿望没能达成,这个梗也为其死亡埋下了病根,皇帝当得真是窝囊连亲爹都没有办法认,只得痛哭作罢。

宋英宗
赵曙以本心是真想为大宋作一些贡献的,所以留用了仁宗时期的大臣比如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以主推改革的能人。一心想解决宋朝存在的“冗官”问题,大宋历来存在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问题,原因无非是从五代十国统一以来的诸多前朝成员的安置,这一大批人不能不安排,不安置定乱,但又不能安排实权职位,安置实权也易乱,所以才导致三冗问题。赵曙希望通过解决官员转迁年限以及加大有识之士入朝为官,来缓解以上问题,只不过还未实施便因病情恶化而终止。

韩琦
在临终前,一个逃不脱的难题便是立储了,在韩琦等人的“逼宫”之下,已经病入膏肓的英宗,靠着回光返照的力气才写下“立大王为皇子”的遗诏,哪知韩琦看了却不满意,说“陛下写得不够明确,希望加上颖王顼的名字,以免造成误解”。英宗无奈,只得再加写遗诏,环顾四周满朝文武表情木然,无一人发声,不禁潸然而泪下。

求关注
本文作者:旖旎说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