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哪个国家最难打?野史趣闻
在秦军完成一统霸业的路上,并非所向披靡,东方六国也非完全坐以待毙。这当中属赵、楚两国军队的阻击最为顽强,他们给秦军造成的伤亡也几乎不分伯仲,而秦国也几乎在这两国上顷全国之力。但若从主要战役的结果来看,那么对秦国来说赵国无疑是那个块最难啃的骨头。这不仅仅在于我们熟悉的长平之战,还有着许多一般人都不知道的过往。
或许大多数人对于赵国都停留在长平之战惨败的印象里,那个只会纸上谈兵、满嘴跑火车的赵括也让人觉得赵国在那次惨败之后将无力反抗。但通过翻阅史料,令人惊讶的是秦军即便在长平取得大胜,却依旧难啃赵国一根汗毛。这个境况,还要看下文细细说来。

▲《大秦帝国》中的赵括
这第一点要声明的就是,赵国起用赵括并非无人可用。在《千字文》文里有这么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里边提到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前两位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后两位则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句话并非在于说这四人就是战国时期最好的四位将军,而是这四人都正好在战国末期,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
从将才来说,赵国在当时足可与秦国相媲美。且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队一直都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加之赵国北境常遭匈奴侵扰,它的边境军队实战经验也非其他六国可以匹敌。即便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军队在李牧的带领依旧数次大败秦军。这也是我们将赵国列为秦国最难打的国家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于赵国本身的国力,同齐、楚、秦、燕不同,赵、魏、韩三国乃是从春秋霸主晋国当中分裂出来的。这当中,魏国占有晋国曾经的核心地区,加之李悝变法,一度成为战国霸主。而赵国占有的是曾经晋国北部领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河北、山东部分。同拥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国和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来说,赵国的土地简直又小又不利于耕种。这么说大家或许没什么概念,那就且看下文给出的数据(长平之战前):

楚国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
秦国面积8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
赵国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
从上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秦、楚两国,赵国的可用耕地简直捉襟见肘。即便如此,自伊阙之战(前293年)后到秦剪灭六国(前221)为止,这几十年间唯有赵国一直同秦国正面抗争。秦国坐拥4倍于赵国的国土面积,更为坚实的后勤补给,在长平之战后却仍要花将近40年的时间才将赵国消灭;而且这期间赵国还有反扑的机会,冲着这一点便可知赵国有多么顽强。
我们熟知的是:长平之战,赵括指挥无方,导致赵军大败,赵国士卒被坑杀40余万。不过实际上,这一场战役是赵军战死25余万,将领死后投降者被处决20余万;秦军自身伤亡也达25万。按照司马迁老爷子的话说,这一场战役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连秦国都“国内空”了,赵国的境况只会比这个更惨。当时赵括也是迫于无奈——赵国国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齐国祈求粮食援助,齐国不肯。无奈之下,已经是几近断粮的前线军队只得被迫出门迎战。若是赵国军队能在正面打赢秦军,廉颇为何还要背负骂名坚壁清野而不出?只能说,赵国一开始就输在了后勤上,但是赵国的将士却用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扛了下来。当然了,这不是要为赵括翻案,毕竟他当时背负的可是赵国两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家底,就这样被他挥霍了实在可惜。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赵国也并非空无一物。公关前259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的一年,秦55万大军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在廉颇、平原君等人的指挥下,赵、魏、楚三国联军共计28万余人大败秦军于城下,斩杀超过40余万敌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的伤亡比。若不是秦国严苛的行政体系,连着两场大战下来,怕是没个7、80年都缓不过劲来。可惜的是,在几年之后的蕞之战中,赵国为首的五国联军共计百万余人惨败于秦军,使得东方六国真的无力再抗秦。
即便打光了最后的家底,赵国也没有被秦军轻易击垮。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军仅剩下的不过20万人相继于公元前233、232年赢下了肥之战和番吾之战,斩杀秦军21万余人,自身伤亡不过数万人。若不是李牧的存在,赵国也不可能仅凭20余万众抗击秦军。

纵观战国末期整个秦赵战争,从公元前236至前228年为止,秦军共计投入80余万人参与到灭赵的战争中,伤亡高达28万人。最终,秦军通过离间计,让昏庸的赵幽缪王赐死李牧,这才顺利攻下赵国国都。
公元前221年,随着的齐国不战而降,战国这一烽火不尽的时代落下了帷幕。翻看秦军横扫诸侯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赵国的将士们宛若铮铮铁刺插在秦国推进的道路上,成为了秦国最难越过去的那道山门。
本文作者:史海淘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