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大清政局的女人之辛酉政变的背后故事野史趣闻

2018-11-08 06:02:59

大清国与英法联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定了《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又跳出来,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场战争让咸丰皇帝饱受羞辱,逃到承德的咸丰不愿再回北京这块伤心地,整天靠女人,鸦片来麻痹自己。过了不到一年,昏昏度日的咸丰终于撑不下去了,在郁闷与绝望中翘了辫子,终年31岁。

咸丰的一生是活着憋屈,死的窝囊,但终归是解脱了。接下来大清的烂摊子由谁来收拾呢?统治国家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同治皇帝,26岁的妙龄媳妇懿贵妃(后升格为西太后),还有八位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的身上。

围绕这对母子与八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之争,发生了一个神秘而惊险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

让我简单描述一下“辛酉政变”的经过:在1861年,这年农历是辛酉年,26岁的西太后,在刚刚死了老公的情况下,为了从八位辅政大臣手中夺回权力而发动的政变。首先她联合恭亲王奕訢,并利用手握重兵(蒙古骑兵)的将领僧 格林沁和北京步兵统领文祥等人对自己被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的不满,果断地发动政变,迅速将八位辅政大臣拿下,从此确立“垂帘听政”的地位。这个女人就是影响中国政局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一百多年来,围绕着“辛酉政变”,一直存在着两个疑问。

问题一,为什么要发动政变?是慈禧权欲熏心还是八位辅政大臣想乱朝政?

有的史书上说“辛酉政变”的原因是慈禧想争权,想搞垂帘听政,而八位辅政大臣不想让她胡来,是她从政的绊脚石,所以把这八位老哥作掉了。显然不合逻辑,安松不敢苟同。

这八位辅政大臣是什么身份?各个都能吓死人,当然慈禧是个例外。他们上有咸丰皇帝的遗诏确立了合法地位,下有文武百官众多亲信的支持,而且每个人都身居军政要职。慈禧是没有实权,势单力孤的寡妇,如何为了权力以卵击石,冒生命危险发动政变?除非有一种可能,慈禧生命真的受到了威胁,而且儿子的皇权要旁落。为了维护自己儿子的皇权地位,不得已挺而走险。历史的教训不是没有,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欺小皇帝年幼发动陈桥兵变,使后周改朝换代,对于皇族来说这是血的教训,而咸丰皇帝可能对这段历史没有沉痛的感悟,又搞了八位辅政大臣,给大清政局添乱。

而更有可能是咸丰驾崩之后,八大辅臣原形毕露,想趁慈禧和小皇帝势单力薄,孤儿寡母之机,篡夺皇权。

让八大辅臣郁闷的是:他们要发出什么政令,必须要通过同治皇帝加盖印章才能生效,而同治皇帝的玉玺却由他的母亲慈禧太后代管。显然慈禧太后成了这八大辅臣执政的绊脚石,除掉慈禧成了这八位大臣首要的任务。慈禧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就殊死一搏,显然慈禧选择了后者。如果成功了皇权在握,儿子稳坐江山,失败了自己身首异处,儿子坐个傀儡皇帝。结果都知道了,慈禧政变成功,八大辅臣消声觅迹。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慈禧为什么要垂帘听政?为什么不还政于同治,为什么接着让儿子做傀儡?其实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家里的独苗,父母创立了一家公司,在你小的时候老爸挂了,你能直接当总经理吗?还不得被你把公司搞黄了,这时只能老妈出头管理这家公司,即使你长大了,还得把你扶上马送一程。现实中有哪个家长愿意早早地把压力和责任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还政于同治只是早晚的事儿,同治也不必为此担心,所以,慈禧垂帘听政还是为了自己儿子好。

还有一个问题,奕訢为什么要帮助慈禧发动政变?其实奕訢也有一个心结就是,他不是咸丰驾崩时的八位辅政大臣之一,而且咸丰在世的时候,是很提防他的,在死之前咸丰又免除了奕訢军机大臣的职务,这让奕很郁闷。因此,奕訢选择与慈禧联合除掉八大臣也在情理之中。奕訢在政变之后收获也不小,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

慈禧很幸运,在权力斗争中她赌赢了,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她过人的胆识和手腕。只是她统治的是一个内外交困,江河日下的晚清帝国。还好她知人善用,用高超的智慧,使大清帝国又苟延残喘地多活了半个世纪,同时也给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苦难。

本文作者:高熔日记(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