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的千年羁绊——“和氏璧”野史趣闻

2018-11-04 23:08:16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卞和用一辈子炒作出一块和氏璧来,楚文王当了接盘侠。可令卞和想不到的是,这块和氏璧后来竟然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与中国历代的帝王羁绊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后一个接盘侠

和氏璧被楚文王开解出来,被一帮文人赋予了很高的文化价值,腾然而贵,成了楚国至宝,但说到底还是一种高价文玩,这与镇国之宝还有差距,缺了一份历史沉淀。所以,楚文王很快就把和氏璧忘在了脑后,从此和氏璧的消息沉寂了400多年。(此中故事详见昨日文章镇国之宝竟然是从山里拾回来的破石头

400年后,和氏璧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赵国惠文王的手里。我深度怀疑这是某位收藏家的江湖手段。可能在这沉寂的四百年里,和氏璧辗转于无数收藏家之中,“接盘侠”换了一个又一个,和氏璧的价格也越涨越高,最后接手的那个收藏家可能为此付出了极高的溢价。花钱一时爽,可和氏璧拿到手后不能当吃不能当喝,还把自己的流动资金套牢了,这可怎么办?

再找接盘侠已经有点难度的情况下,再次炒作是一个办法。所谓再次炒作就是造势炒冷饭,再把和氏璧的话题再次炒热,那么随行就市之下,总会有更大的接盘侠来托底的。

和氏璧的第一次价值飞跃

也是这位“江湖推手”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刚把和氏璧炒起来,就碰上了秦昭王这个野心家图谋赵国的土地,于是秦昭王以 “和氏璧”为借口向赵惠文王发难,谎称用15座城来换赵王手里的和氏璧,这件事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就是后来流传千古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

这本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阴谋,可无意间却帮了江湖推手的大忙。本来只是一件高级文玩的和氏璧忽然溢价了:和氏璧价值15座城市,这可是秦昭王皇家认证的价格,价值连城这个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秦赵之间的大国博弈,是让“和氏璧”这个高级文玩实现第一次“价值飞跃”的标志性事件。从此开始,和氏璧便成为名至实归的“无价之宝”了。

和氏璧的第二次价值飞跃

等到秦王扫六合一统神州之后,和氏璧落在了秦始皇的手里,而正是秦始皇干的一件事情,让和氏璧实现了第二次价值飞跃——和氏璧被秦始皇拿来刻了一枚玉玺。

到了秦朝的时候,玉玺已经成为了王权的象征,而秦始皇的这枚玉玺更了不得,是“神州一统、天赋皇权”的象征。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秦始皇对秦朝国祚的美好愿望,也是秦始皇假借“天命之说”收拢天下人心的象征。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和氏璧已经和皇权“正朔”绑定在了一起,谁拥有和氏璧,谁自然成了“天命之人”,谁就是皇帝。▲传国玉玺的四种印文版本

和氏璧出产于楚国的荆山,但真正成就和氏璧的却是秦国的两代君王,没有秦昭王和秦始皇,和氏璧永远只能是一件高级文玩。

最美好也最肮脏

后来围绕着和氏璧发生的故事枚不胜举。

秦朝二世而亡,和氏璧所造的“传国玉玺”落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上;王莽篡汉时,愤怒的汉孝元太后把传国玉玺摔掉一个角,被王莽用黄金补了上去;三国时期,孙坚从枯井中找到传国玉玺,带给孙权的却是几番杀戮,最终传国玉玺也几经易手(孙坚→袁术→徐璆→汉献帝→曹丕→司马炎);晋国灭亡后,接下来的是乱糟糟的五胡乱华,传国玉玺又沾染更多鲜血(司马炽→刘聪→石勒→冉魏→……→隋文帝);隋朝灭亡,萧皇后带着传国玉玺跑到了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大将李靖扫荡漠北,无奈的萧皇后又带着传国玉玺回到长安,献给了李世明;再等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比南北朝还乱,最后掌握传国玉玺的是后晋皇帝石敬瑭,而随着石敬瑭的自焚,传国玉玺从此再没有消息了!▲一场大火烧尽了多少罪恶

从秦始皇一统中原,把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公元前221年),到石敬瑭抱着传国玉玺被烧成了灰(公元936年),和氏璧和中国帝王羁绊了一千多年。虽然和氏璧是万中无一的美玉,象征了“仁、善”之德,虽然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美好祝愿,可实际上在这一千年中,围绕着和氏璧的是冰冷的杀戮和阴谋,以及对权力的无尽欲望,是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

我更愿意把和氏璧看成一件普通的文玩。这件文玩本是沉睡于山石之中的美玉,被卞和赋予了“君子自敛,不彰不显”的谦逊,又被孔夫子赋予了“温润如玉”的婉约,此时的和氏璧是美的化身。而后来被中国历代的野心家们不断争抢、掠夺,让和氏璧沾染了一千年的鲜血和阴暗,和氏璧被进一步神话,但也离“美好”越来越远。

文玩的价值在于盘玩者赋予它的感情和灵动,用美德能盘玩出美玉,用物欲和鲜血去盘玩,只能毁掉美玉。和氏璧羁绊帝王的一千年,正是走向毁灭的一千年。

后晋深宫的那场大火,烧的真好!



本文作者:野树春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