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迷幻身世!太震惊了!野史趣闻
“和氏璧”,一块我国古代的神玉,号称从古至今最贵的玉,它出世神秘、样子神秘、规格神秘、反正样样都神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纠结一下,“和氏璧”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玉!
说道“和氏璧',大家都会想到“完璧归赵”这老梗,你以为我会从赵国说起吗?
呵呵,我偏不!
不是因为我任性,而是因为我决定从“和氏璧”的源头来吧唧吧唧~
首先科普一下“和氏璧”的由来,有关“和氏璧”最早的记载是来至《韩非子》、《新序》,里面的故事大概是这样子的:
相传楚国有一个卞和的人在荆山得到了一块璞玉,于是他就想进贡给当时的楚厉王,专家验证却告诉楚厉王说这是普通的石头,于是卞和被皇帝砍了一条腿;
到了第二个皇帝楚武王,卞和又屁颠屁颠的把这块璞玉拿给皇帝看,结果又被当时的专家说是普通的石头,于是另一条腿也被皇帝砍了;
到了楚文王,卞和又想去献玉,但是双腿被砍,所以他只能在楚山下哭,哭到双眼有流的是血泪惊动了圣驾,于是楚文王派人了解情况,卞和说了一些很装X的话后,楚文王听后,让玉工进行打磨,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所以就把玉取名为”和氏璧“。
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
到底”和氏璧“到底是一块怎么样的玉石呢?我们今天来一探究竟。
先说说”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韩非子》中记载“色润白而透”,意思就是“和氏璧”是一块洁白并且有通透的玉石,很显然,“和氏璧'应该属于白玉的一种。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来说一说玉石种类的问题。
'和氏璧'是在楚国荆山发现的,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南漳县,湖北省是我们17个玉矿坑之一,所产玉石有绿松石、硅化孔雀石、百鹤玉石和玛瑙等。基本上属于色彩斑斓的玉石种,并无纯白玉石一说,而我国出土的白玉基本上就是和田玉和昆仑玉。
那么我们不禁要想一想,“和氏璧”按照史书记载应该属于白玉的一种,但是荆山并没有出土白玉,那么它真的是产至荆山的吗?
当所有线索都不合理的时候,我们应该尝试别的方法。
既然“和氏璧”是在古代的东西,我们就得结合当时的思维换位思考!
在古时候,玉石的采集并不像我们一样大多在山上采集,而是在河流内采集,这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荆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果然内有乾坤。
荆山有三条主流河道分别是沮河、漳河和蛮河,而这三条河恰恰都是长江的支流。而长江的源头,又刚好源于昆仑山!!
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真相?“和氏璧”→白玉;白玉→昆仑玉;昆仑玉→昆仑山;昆仑山→长江;长江→荆山;荆山→“和氏璧”!
这么多刚好这么多巧合,你觉得有可能吗?
不可能!所以“和氏璧”极有可能是一块上好的昆仑玉,随着长江从昆仑山一直流到当时的楚国荆山,然后就恰巧被卞和给捡到!
还是那句话,我可能因为一个论点就证明这个“和氏璧”是来自昆仑山的昆仑白玉吗?当然不是,接下来你继续看。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和氏璧”落入秦始皇手中,被他制作成了后世所说的传国玉玺。但是在制作传国玉玺之前,在李斯记载的《谏逐客书》中明确的提到了“和氏璧‘’,“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很明确告诉了我们,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来自昆山之玉,而“和氏璧”被做成了传国玉玺,又是一个惊人的巧合?
很显然,并不是!
我们抽丝剥茧,翻查史书,关于“和氏璧”的种种的蛛丝马迹都指向了昆仑山!
然而真相远远不止于此,原本我只是想探究一下“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没想到既然挖到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事实!
《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讲的就是女娲补天的的故事;“寻石于不周,得红,黄,白,蓝,纯青五玉成五色石”,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女娲是在不周山找到了五种颜色的玉石,把它们炼制成了传说中的补天石。
那么不周山到底在哪里?
《山海经·南次三经》中的记载“昆仑之丘,多金玉,多白玉,其西北山名不周,五色玉更甚',很明显,不周山,其实是昆仑山的一处地方。
等等,我们是不是又错过了什么?
“和氏璧”的起源来源于昆仑,而昆仑中的不周山出土的玉石又是女娲补天五色石的原材料!
是的!没错!原来,“和氏璧”竟然就是当年女娲补天炼制五色石中的其中一种原材料!!
这个事实你自己知道就好,千万别在朋友圈中转发,吓死宝宝了。
可惜和氏璧在传世的时候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暂时就编到这里。
等找个时间,我们好好探究一下,“和氏璧”现在到底在哪里~
ps:要是觉得“洗燥”的全套服务很舒服,请麻烦点击关注,你的支持是“洗燥”的动力。
本文作者:洗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