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滚石的传说:《和氏璧传》野史趣闻
这是一块历史上最著名的石头,自卞和献玉起,它便成了兵家必争之物,也是文人墨客争相叹咏的热门话题。就连当代大热的影视剧,都拿它来做某些重要的信物。
蒙上传奇色彩的和氏璧,在李周明的笔下,化成一位见证历史的神秘者。它看到历朝历代的波澜壮阔与荣辱兴衰,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最终于一个不为人知的时刻,销声匿迹于江湖,留给世人一个长而美丽的背影。
《和氏璧传》原在互联网上陆续更新,网络书名《奇玉传说》。今年,作者李周明将它付梓出版,为喜爱它的读者增加一个反复玩味与收藏的渠道。对于新读者来说,你既可以拿它当一部趣味史书来看,也可以看做是一块奇玉跨越千年的旅途游记。
当年,它曾几经帝王之手,如今,在你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时,这块奇玉已向你滚滚而来。
正如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在为这本书所做的序中所说:“这是一场大声小说”。
附《和氏璧传》序:
和氏璧:一块滚石
叶 舟
历史本来就不是一个统一、客观的存在,而仅仅是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修撰”,它不是一个大写的、单数的历史,而是一个小写的和复数的历史。——这话不是我讲的,它出自著名的福柯之口,但我深表认同。
认同的根据之一,不仅因为我本人也在劈空结撰,在头发日渐花白的光阴里写下了诸多的小说和诗章,借此表达我这个“单数”的立场、情怀与记忆。我的惶惑与徘徊也日复一日,我常常想,历史的书架上已经挤满了那么多的角色,砌满了那么多的著作,多一页文字,少一页阐释,又能掀起多大的波澜呢。然而,“单数”的可贵与苦涩就在于生命迟早会变成一帧照片,早也预留了页码,等待着你被装订进去,成为恒河沙数中的一粒。认同的理由还在于,当李周明的《和氏璧传》即将付梓印刷,力图跳上那一个古老的书架时,这一个历史的复数之中,又多了一名修撰者和叙述者。
说到底,李周明讲述的是一块滚石。
这一块石头本来平淡无奇,缘于各种因缘际会,它洗净了凡尘,革故鼎新,慢慢地酝酿出了一种庄严,成就了自己的一副独特法相,也有了殊异的个人命运。于是乎,它变成了“天下所共传宝也”,以至于登临巅峰,受命于天,乃天下神器。不错,恰是因了这种冀望和发愿,这样的传说与加持,它便有了第一推动力,拨马发足,向我们滚滚而来。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已经汗牛充栋了,李周明的叙述也只是其中一例。
事实上,李周明叙述的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一个带有了强烈人性化的乌托邦故事。这个故事里分明有一种黑暗的力量,它不停地加速,不停地旋转,借历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它时而丧失方向,又时而目标明确。它一会儿脚步稳健,另一会儿又身体踉跄,像一块滚石那样,试图穿过密不透风的历史的壁垒,破墙而出,陈述自己。
恰如张爱玲说的那样,历史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究其里,李周明想探问的不过是时间的奥义,以及一个人(一块滚石)在湍急的天命之水中存在的可能性。一块强大的滚石,有时候也许只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粒芥子,浮沉无定,随波逐流,但李周明在讲述中力图抓住的是一种历史的宏大逻辑,一种天赋的意志。——鉴于《和氏璧传》(注:网络书名《奇玉传说》,作者署名十八子明)一文是他在互联网上陆续推送出来的,并渐渐赢得了一些读者的点赞和掌声,这不免使他慢慢靠拢了网友们的趣味,有了迎合的笔触,亦有了《百家讲坛》式的说书风格。这也使得他的叙事越来越急促,越来越“伟光正”。在历史的这一堵大墙之下,他有时候找不见那种罅隙,无力逾越,于是便顾盼自雄,自说自话。
野心的地平线在远处,而笔力是否能一马平川地抵达,这是一个问题。或者说,叙述的地平线就在远处,一直在静待骑手,而内心的狂野能否一骑绝尘,追逐而去,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一块滚石,从上古起步,穿过了秦皇汉武,越过了唐宗宋祖,击穿了蒙元明清,一路颠簸而来,站在了辛亥年间,成就了一则“和氏璧之传奇”。这是时间的魔法,让一块滚石且琢且磨,由外及里,渐变为玉的痛苦蜕变。是故,它的身上一定有时光的锈迹,命运的包浆,同时也应该有裂痕、血泪、残缺与跌仆。否则,一块滚石就是脱缰的野马,即便缰绳太长,也难以驭驶。
也许,就是在这个角度上,李周明所讲述的《和氏璧传》是一场大声小说。
是的,这是一部小说。
(叶舟,著名诗人、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李周明,1971年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2年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曾在兰州晨报社任编辑、记者9年,笔名周明、雨生、十八子明等,发表通讯、纪实报道、杂文数十万字,现任职于兰州市委宣传部。
关注读懂甘肃微信公众号(ID :dudonggansu),点击和氏璧传,即可获取购买渠道。
本文作者:县长煮三国(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