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忠臣,但皇帝必须得杀的五位!岳飞上榜,第一最悲惨野史趣闻

2018-11-04 11:30:37

我们在观看历史大剧或者小说时,每当看到皇帝诛杀忠良之士,都会觉得这个皇帝昏庸无道,然而事实上不仅昏君会杀忠臣,就连明君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得不去杀忠臣,下面五位就是历史上帝王在权术上必须得杀的五位忠臣。

第五:吕蒙

吕蒙,字子明,他是东汉末年吴国的名将,史书上记载,吕蒙少年时随孙策为将,颇有胆气,后来在孙权统治东吴时,吕蒙逐渐受到重用,鲁肃死后吕蒙任东吴的大都督。

吕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是有名的名将,对东吴也是忠心耿耿,他最著名的功绩就数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了。但是事实上也正是这件事,定格了吕蒙的命运。在袭取荆州这件事上,作为大都督的吕蒙和作为吴主的孙权发生了分歧。

站在全局战略性考虑的孙权,只想收回荆州即可,因为这时杀关羽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遭到蜀汉的报复。但是,吕蒙在拿下荆州之后,为了自己的名声威望,不顾孙权的王命,斩杀了关羽。

这样吕蒙就彻底犯了将帅大忌,不仅无视王命,还打乱了东吴战略规划,这样一来吕蒙就必须要被孙权拿掉。当然,孙权在权术上远胜其父兄,吕蒙刚打了大胜仗,威望正高,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撤掉他,于是孙权就不得不杀了他,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吕蒙在庆功宴上突然暴毙,而且东吴还故意放话说是被关羽附身而死,这一方面可以平息蜀汉的仇恨,另一方面也顺理成章的让大都督这个位置空了出来。

而孙权当年因为无法约束周瑜,对大都督这个职位非常不待见,因此吕蒙一死,孙权马上就撤销了大都督一职。可见孙权是将吕蒙的死,发挥到了最大价值。

第四:年羹尧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我国清朝时期的名将。年羹尧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人,以进士出身,后来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最后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是雍正年间最大权臣之一。

年羹尧的军事造诣确实很高,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平定西藏乱事,后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为雍正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当然,雍正皇帝最初对其非常倚重和赞赏。雍正甚至对年羹尧说去“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这种肉麻的话,意思就是说我雍正要是不当一个好皇帝,第一个就对不起年羹尧。

皇帝的诸多殊遇,让年羹尧也飘飘然了,以至于他的姿态越来越傲慢,所到之出都要百官跪迎,王公贵族也是下马问候,甚至对皇帝也是“无人臣礼”。最终,虽然年羹尧对大清忠心耿耿,但是皇帝也必须对其削官夺爵,赐其自尽。

第三:商鞅

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商鞅这位历史大家,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法家代表人物。正是在秦孝公主政期间,任命商鞅通过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而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国扫平六国打下基础,而秦朝著名的严酷刑罚,也是正是来源于商鞅变法。

但是商鞅却因此触犯了秦朝贵族的利益,得罪了很多权臣,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刚逝世时,其子秦惠文王继位。而刚继位的秦惠文王为了得到王公大臣们的支持,也只好允许他们找商鞅报仇,于是就在这一年,失去秦孝公庇护的商鞅,就被公子虔指为谋反,商鞅无奈起兵,最后战死于彤地,他的尸身也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第二:岳飞

岳飞,字鹏举生于公元1103年3月24日,卒于公元1142年1月27日,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也是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抗金的丰功伟绩,相信大家从史书或者电视剧中都有所了解,我就不再过多赘述。最让大家义愤难平的是岳飞的死,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岳飞是死于奸臣秦桧的陷害和宋高宗赵构的昏庸,而事实上赵构对岳飞也有不得不杀的“理由”。

首先,岳飞的军事能力确实非常强,连金兵都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这样一位“力主抗金,还迎二圣”的名将,已经与乞和派的赵构相悖,纵然岳飞再忠心耿耿,但是宋高宗赵构也再无法容他,同时也算是给金国一个投名状。

第一:晁错

晁错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西汉两朝大佬,在主政期间推崇“重农抑商”政策,使西汉的经济的到振兴,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晁错在汉文帝时,就深受皇帝赏识,他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而“削藩”正是文帝当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晁错的建议,虽然因为国内形式原因,文帝并未采纳,但却对他更倚重。

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他就是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他对晁错更为倚重,直接提拔晁错为内史,在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这种宠信程度完全超过了当时的九卿。

后来景帝又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更加显贵。而晁错也是感皇恩浩荡,对汉室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各路藩王一直都是文帝和景帝的”心病“。因此在“削藩”问题上,晁错知道景帝的心思,于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强行削藩,他的老父亲劝他也没用,最后气的服毒自尽。

但是景帝刚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藩王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这就是西汉著名的“七国之乱”。这场反叛让景措手不及,最终只能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将晁错腰斩。据说当时景帝默然良久,听闻晁错伏法时,甚至哭的声泪俱下。

本文作者:历史货(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