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一降将,李鸿章和左宗棠却抢着用他,后自杀殉国而死野史趣闻
大家都知道丁汝昌是民族英雄,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一名不被重视的降将。他十八岁就参加了太平军,因为早年生活不好,家乡又闹灾,让他失去了父母,所以他只有投军,才能找到一条辉煌的道路。
这个人是聪明好学的,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曾国荃攻打安庆的时候,其他太平军只有被动应敌,而丁汝昌则跟着自己上司一起翻出城墙,向曾国荃投降。
他是个很灵活的人,也懂得跟对上司,所以有了后来的成就。
一开始曾国荃不信任他,觉得区区降将,不值得重用,于是他们都在前线当靶子,保护后面的主力部队。
在这些战役中丁汝昌作战勇敢,渐渐获得赏识。最赏识他的是淮军大将刘铭传,丁汝昌一看有人赏识他,作战更加英勇,在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中表现十分耀眼,直到把捻军剿灭。
丁汝昌被加提督衔,接连升职,一直到正二品总兵。
后来清朝卸磨杀驴,认为养一大坨军队太费钱,而且都是些饭桶,就裁了丁汝昌的军,丁汝昌一气之下递交了辞职信。
躲过了杀身之祸,丁汝昌回老家种地了。
没想到丁汝昌时来运转,李鸿章亲自来写信请他,让他出山。他接到书信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夜拿着小包袱,装上几条袜子和内裤,就来到李鸿章面前。
李鸿章要求他去应该学习,学费他出,深造回来再用。
此时左宗棠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丁汝昌在李鸿章那,他正在打收复新疆的战役,于是上奏朝廷要丁汝昌协助他,李鸿章气得要死。
李鸿章气愤地想:这个死老头子,一直跟我作对,我说不收复新疆,他非要收复,而且没钱了还问我借钱,没人了还抢我的人,我弄不死他!
经过一番争夺战,丁汝昌从了李鸿章,因为他看起来像活得长的,后来他果然活得长。
丁汝昌参与组建北洋海军,而后留在海军提督府,当了尚书。北洋海军的名气大家都是知道的,在清朝那绝对是最好的事业单位。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要劝降丁汝昌,丁汝昌力战不敌,自杀殉国。现在我们要讲一下丁汝昌自杀后的事情。
他是服鸦片自杀的,拒绝日军劝降,但他死后,朝廷下令在他棺材上上加三道铜箍捆锁,还拒绝给他家人治丧费和抚恤费,棺材以黑漆涂之,说他是戴罪之身,用砖垒在他出生的村子里,不准下葬。
清廷为何这么痛恨他?据说他有投降的意愿。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他的不公,丁汝昌力战不敌,为了不拖累别人,他才做出自杀的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做得非常艰难。
在威海卫陆地炮台全失的时候,丁汝昌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在困守刘公岛的时候,丁汝昌现在定远上主持作战,被击沉后手下救了他,他痛哭着说:“上天连死也不让我死!”
在丰岛海战,他将船上装备都拆除扔在水里,各舰仅留一艘舢板,也就是说他一心求死,绝不想苟活,也希望能背水一战,产生奇迹。
对于一个男人的政治前途来讲,因为他以前是太平军的降将,又是陆军出身,对于他能胜任海军统帅,朝廷是不认可的,很多大臣弹劾他,说他“晕船”,丁汝昌为了证明自己,他是非常努力、非常用心的。
他本来就是好学的人,为了能跟英国女王流利对话,他苦练英语。而一次海战失利,丁汝昌被黑得很惨,朝廷甚至发出诛杀令。如果丁汝昌投降了,那他的名誉算是完了,家人也会被连累。
光绪帝认为丁汝昌“实属恇怯无能,罪无可逭”,要拿其到刑部治罪,在李鸿章的苦劝下,让他“戴罪督阵”,这是丁汝昌最后的机会,他必然好好把握,绝不可能写投降信。
在威海卫危急的时候,岛上的官兵和百姓上千人在丁汝昌门前跪着哭泣,要求一条生路,丁汝昌扶他们起来,说:“我一定会护你们周全。若十七日,救兵不至,到时候自有生路。”
到那一天,援兵一个都没来,丁汝昌下令炸船,大家苦苦哀求,没人忍心炸船。丁汝昌给李鸿章发了最后一封电报:
他含泪自杀殉国。
如果他不死,他护不了岛上军民的安全,他死了,日本念在他的忠烈,被深深感动了,决定放过岛上百姓,原来他承诺大家的“生路”,是他一个人的“死路”。
壮哉!丁公!即使昏庸的清朝不予你正名,后世子孙也永不忘记你的民族大义。而正是这些英雄誓死救国的决心,才激励当时更多的青年才俊站起来,为救国而苦苦奔走,才有了后来中国的崛起!
本文作者:静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