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终结那三年:摄政王载沣最难受的日子野史趣闻

2018-11-03 22:39:59

摄政王载沣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

载沣为晚清第一个出洋游历的宗室要员,这个特殊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也是他在清最后十年脱颖而出的关键。

中国怎样才能避免宪政改革引发政治危机,是那几年中国政治的焦点。载沣等一批满洲青年才俊在这个时候相继加入政治改革进程,应该说合乎历史发展大势,是势之必然。

假如载沣在军机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历练,相信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积累,性格会有很大改变,

载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过两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后不 到二十四个小时相继去世,载沣匆忙中成为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监国摄政王。

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的时候,二十九岁。他的搭档隆裕太后四十岁,小皇帝宣统三岁。其权力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配对的“叔嫂组合”

那一年,恭亲王也是二十九岁,慈禧二十六岁,慈安二十四岁,小皇帝同治五岁。

隆裕太后的年龄大,而且隆裕在慈禧光绪身边见习了二十年。

摄政王与隆裕太后的组合,在那时政治格局下,也是一个大致无可挑剔的组合,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是保证皇权万世一系的唯一办法了。

而且,就大清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看,光绪帝、慈禧近十年维新、新政、宪政摸索,总算在这一年8月27日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确定了宪政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慈禧、光绪留给摄政王、隆裕太后的,就是萧规曹随,按部就班。

只要不出重大意外,几年时间,大清完成宪政改革,实行了责任政府,爱新觉罗家族就可以像宪政改革之初所期待的那样:皇权永固,万世一系。

可惜,载沣接手后情形有变。

按照一般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批老臣、重臣诸如端方、岑春煊、袁世凯相继退出政坛。这实际上是为年龄尚轻的摄政王扫除组建新班底的障碍。

或许摄政王在这问题上有失误,于是伴随这些事变,传闻越来越多,一个最惊人的看法,是光绪弥留之际曾给载沣一个郑重其事的委托,让他干掉袁世凯,以报戊戌年所谓“告密”之仇。

真正让摄政王陷入万劫不复政治深渊的还是一年后的国会请愿运动。

对于国会请愿运动,摄政王给了一些善意回应,作出巨大让步,

但是不久,当第一届责任内阁名单发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出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约束了。

摄政王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继续让步,比如及时解散第一届责任内阁,及时废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或许可以平息各地的动荡,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一定对政治统治构成极大的信誉危机。

局势相激相荡终于因武昌新军哗变而破局。

摄政王在各方压力下,一方面接受加快宪政改革改组内阁,授权袁世凯组阁;

另一方面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以便袁世凯协助隆裕太后从头来收拾旧河山。

本文作者:此号已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