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动天”感动的到底是什么野史趣闻
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系列故事之首,之所以被放在最前面,禹音觉得一定有他的道理。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水平一般的普通人,我是对这个故事是理解不了的。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舜的孝显得有些愚孝的成分了。这个编撰的故事同其他许多的传统故事一样,明显有着很重的脸谱化,极端化。好人就是高大全,好到能够感动天帝,感动的有神人相助。坏人就坏得刻骨人人憎恨。似乎以为用这样的方法来衬托正面人物,才能让好人好得光芒万丈,光照千秋。为着重宣扬孝,出发点算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是实事求是,人为拔高或者有意诋毁别人的人格的情节存在,那么故事的真实性我认为就很值得怀疑。
在大力弘扬孔教,推崇孝道的今天,我看这个故事还是有几个好玩的地方:一,舜手持两个斗笠从谷仓仓顶跳下,安然逃过陷害。有人问,这算不算最早的人类跳伞飞行?我想应该不是,因为稍有一点儿历史常识便会知道,当时的建筑物谷仓受各种条件限制,建造的应该不会太高,因为谷仓毕竟是谷仓,它不可能超过房子的高度,而房子的高度也就是一个成年人所能够到的高度。这样的高度,人跳下来,如果姿势正确,是能够毫发无伤的。二,为了自圆其说,为了注重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编出一个神话来。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而天帝所能帮他的,也就是派大象和小鸟帮他耕地。这就是太过神话了,按照当时的气候条件,历山(据史料,现在的山东历山)一带是不适合大象生存的,既然此地没有大象何来耕地一说?如果当时历山一代却有大象生存,那也是经过驯化了的,我们尊敬的主人公是驯兽师?或者驯兽师带来大象帮他?至于鸟帮他除草更是不可想象。三,他的至孝的故事是如何能够上达天庭的?在以农耕而著称的古代中原,消息能够传出村子就很难了,别说是能够传到帝尧的耳边了。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举孝廉的制度?
如果有了举孝廉的制度,那么,他的动人事迹就是他的家人帮他传播出去的,这样说来,他的所谓“孝”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自家的事儿,自家人如果不说,别人是怎样知道的?如果不是有人刻意将他的故事传到尧帝那里,他也只能做个耕地的农民,迟早有一天会被父亲、继母和弟弟给害死的。
舜在发达之后,去看望他父亲,仍然是恭恭敬敬的,和韩信等人一样,以德报怨这一点倒是还能被我所接受。但他将那个傲慢无礼一心要致他死地的弟弟也封为诸侯,就有点以权谋私了吧!凭什么?就因为他是当今圣上的弟弟?这一观点恐怕很难服众,如果他在舜帝的人格魅力影响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品行也和舜帝一样为人所称道了,那故事就应该说明。那个时候不是讲求大公私吗,当时一把手的位置都是禅让来的,像封侯之类的大事,是舜帝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如果真的是他自己一人说了算,他所领导的国家必然是一个专制集权的国家,如果真的是这样他的德行还值得后世崇拜吗?
本文作者:禹音(今日头条)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