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离世,载沣大权在握,却不再进一步当皇帝之谜野史趣闻
载沣
1908年冬,光绪已死,慈禧离世,皇帝是自己幼子,自己是重权在握的摄政王,作为独一无二的实权人物,载沣貌似有着得天独厚的统御权利。为何不更进一步,让自己成为皇帝呢?如果说,他爹当年可能忌惮慈禧的威势,现在慈禧已经不在,载沣还顾虑什么?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当年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先看一看当时的情况: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清史稿.宣统皇帝本纪》。
当时的情况是,慈禧太后懿旨是让溥仪继承同治、兼祧光绪的皇帝位。从宗法上讲,就是溥仪过继给同治和光绪当儿子,一人祧两房。从这个时候开始,从宗法层面溥仪就不再是载沣的孩子。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溥仪对载沣称呼“王爷”, 载沣称溥仪为“本生父”。并且载沣见到溥仪时,必须行君臣大礼的。
礼制上,清朝一直以来就是父死子继的传承规矩,当年光绪当皇帝,也是继承自咸丰而不是上面的皇帝同治。在《清史稿 德宗本纪》中清楚的记载:光绪过继给咸丰,继承咸丰的皇帝位;等到光绪有了儿子,再过继给大行皇帝(指同治皇帝,尚未上谥),让这个儿子同时继承同治的皇帝位。
这一点看,载沣若夺国权,首先名不正。在法统上他是没有足够资格的。
当然,名不正并不是根本问题。历史上名不正而夺权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王莽等。最起码,王莽的能耐是比载沣高了不少。在《我的前半生》里,详细地记述了载沣才能平平,有口吃,在紧张的时候常常说不出话来。这样的个人素质,加上清末混乱的局势,他想当皇帝,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当然,就算能力不够,也是有可能当皇帝的,那就是权臣的支持和环境的需要。不过,清末已经不具备这些条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挟光绪仓皇西逃,实质上抛弃了北京的子民,朝廷保护臣民的公信力彻底崩塌,政治影响极端恶劣。
荣禄
另一面,荣禄死后,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手握兵权,有当时最为精锐的北洋新军,他会听载沣的指使?荣禄是载沣的岳父,溥仪的外公,他或许会听,但袁世凯肯定不会。后来的历史正验证了这一点,袁世凯被清政府勒令退休,再次握权后,就正式宣告了清朝的完结。
同时,革命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旦载沣谮越常礼登基,内外交困、饿狼环伺,这股力量煽动群众起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些只是假设,载沣最终也没有走这一步。如果他走了,说不定天下局势早会大变,而清朝可能不会苟延残喘到1912年。
载沣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虽然没有掌握天下,却尽了臣子之谊,后来远离了是非之地,终于多活了几十年。
本文作者:新文从沈梦(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