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坚持慈禧的“凡是”为啥结束了?野史趣闻
载沣坚持慈禧的“凡是”为啥结束了?
心灵朝阳
慈禧太后不仅是晚清一代政治女强人,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媒婆。慈禧为光绪娶了一位傀儡皇后,然后将后宫的权力集中起来,继续钳制光绪。虽然有珍妃跳出来跟慈禧对抗,可是再怎么着也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就不是对手。妃子么,凭着所处地位就闹得名不正言不顺,何况皇后也只有对慈禧言听计从呢!然而,慈禧继光绪、载漪的政治婚姻多年之后,又给载沣定了一个婆娘。且不说光绪和载漪两个年龄相差之大,就单说称谓吧,也有些不怎么地道。本来是本族堂兄弟,年龄小的是“姐夫”,年龄大的倒成了“妹婿”。岂止这天下颠倒黑白的事,哪有慈禧做不来的呢?
继光绪之后,下一个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当然就是载沣了。载沣小光绪十四岁,本来在慈禧指婚之前人家已经有了婚配,对方女子载沣也很喜欢,他母亲刘佳氏也很满意。本来都给女方下了聘礼,只等着新娘过门了。可是就在这时候,慈禧偏偏插过来一杠子,将荣禄那个高个性烈的女儿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载沣的母亲刘佳氏那个气啊!你说人家给儿子已经定亲,你慈禧凭什么搅和啊?你张口都说别人干涉你的内政,可这明明不是在干涉别人家政吗?刘佳氏气不过,找慈禧说理,可哪里对抗得了她啊!想想,刘佳氏能不为难吗?人家姑娘也是贵族官二代,你慈禧势力大,可人家姑娘那头也不是弱势啊!你慈禧怎么着都好说话,你让刘佳氏孤儿寡母的,怎么跟人家解释呢!何况,刘佳氏一直都不是奕譞的正室,正室是慈禧的妹妹。老两口都早已做了古,剩下刘佳氏和李佳氏带着各自的子女生活。你说让人家寡妇事业的,怎么处理这件事?
据说刘佳氏无奈,都给气疯了!载沣听说也很惊愕。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谁敢拧过慈禧的那根筋呢?只好认了吧。瓜尔佳氏娶进门,一下子可了不得了!这个女人不仅性子粗爆,还仗着老爸荣禄是慈禧的红人,整天给刘佳氏和载沣脸色看!由于荣禄与慈禧往来密切,瓜尔佳氏便常到慈禧那儿玩耍。慈禧很喜欢这个女孩子,说她长得漂亮,很像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不过这个女孩也怪,也不知是在家里被荣禄宠坏了还是怎么回事,居然不怕慈禧!嫁到醇亲王府之后,接连生下几个孩子,其中还有两个是男孩。自恃生育有功的瓜尔佳氏更加看不起丈夫,对婆婆也不放在眼里,所以经常跟婆婆吵闹。由于载沣懦弱,她便自封为这个家里的男子汉,“让她的子女和府上的奴才称她为‘老爷子’……而且不甘寂寞,总想在政治上露一手。”(摘自《辛亥国运1911》)。试想有这么厉害的婆娘,大有慈禧令光绪称其“皇阿爸”的风尚,载沣敢不惟命是从?据说,这也是慈禧安排这桩政治婚姻的目的了。荣禄的女儿当然要坚持慈禧和荣禄的“凡是”了,如此一来,载沣只能老老实实听老婆指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行政改了!
如此也罢!家里有个里手,毕竟离朝廷远了些,然而隆裕又是慈禧临终前安排的一个幕后推手——或者说是又一个慈禧“凡是”的维护者。这不能不让人想起咸丰皇帝临终前的苦心经营——给八大臣辅政的权力,同时又授予后宫玉玺图章裁定政事。慈禧死后,载沣也要一边摄政监国,一边还要屁颠屁颠地去请示隆裕了!其实隆裕哪里懂得政治呢!他反过来只能听身边太监“小德张”的建议。说到这儿,我们想想看吧!这样的权力制衡不结束统治可真是奇怪了!加上朝廷里又是满族权贵,载沣整天被弄得焦头烂额,也不知听谁的是了!
论起来载沣治国的能力,怎么着也比不上光绪。毕竟光绪有了二十年的执政经验,还有一批朝廷帝党。受过二十多年的帝王教育,如果光绪不死,继续把“戊戌变法”施行下去,或许清廷还有希望。摄政王载沣之所以能够走上政治舞台,不过就是因他十八岁那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因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义和团杀死,清廷派他到德国赔礼道歉,德皇要求载沣按照中国的传统给他下跪磕头。载沣拒不下跪,态度不卑不亢。结果赢得海内外一片赞誉,载沣一下子成了京师红人,慈禧也格外看重他。正是这个原因,慈禧便把荣禄的女儿顺水推舟地指婚给他。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看起来走红是好事,谁知后面跟着一个套子呢!你载沣被推上政治舞台,首先要接受一系列条件,然后还要面对“权力制衡的问题”。接下来,就要严格执行慈禧的“凡是”了。
1905年——1908年,慈禧架不住国内外改革派的压力,也不得不考虑朝廷政改问题,着手改革国家弊制。首先,慈禧先改良了教育,撤除了科举制,在国内兴办学校,继续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谁知当时国内没有来得及制订教材,学生们接受的全是西方教育。学生们懂得民主之后,反过来便搞起学潮运动,反对晚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慈禧后来提拔了1894年考中状元的张謇。张謇在那个年代算得上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毛泽东曾经说过:谈中国的重工业,离不开张之洞;谈中国的轻工业,离不开张謇!可见张謇对当时的中国是有过杰出贡献的。“从1907年春开始,张謇受到慈禧太后4次召见……张謇见到慈禧太后,不像一般的朝臣那样委婉地说话,他一开口就真接大胆地问太后改革是真的还是假的?慈禧太后被他问傻了。”——摘自《辛亥国运1911》。1908年8月,慈禧太后亲自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一个多月后,就带着光绪一起离开人世了。
1909年10月,晚清重臣张之洞去世了。至此,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们一一作古,之前王文韶去世、翁同龢、刘坤一等相继故去,剩下25岁的载沣面对一个烂摊子,真不知该如何收拾啊!慈禧生前认为国家政改必定要搞,立宪一定要实行,但是不能把步子迈得太大了,需要用九年的时间缓慢推行。然而全国对于立宪的要求越来越激烈,立宪派态度十分明确,各种抗议活动接连不断。张謇对于这个九年制十分不满,便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加速朝廷立宪进程!张謇成立了咨议局,自己当选为咨议局议长。议员们激动异常,由张謇代表咨议廷出面联合各省咨议局要求朝廷迅速召开国会。各省咨议局在张謇的率领下,纷纷奔走传扬。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听说上海那边有人要搞国会请愿运动,一时热血沸腾,竟然拿刀割掉自己左手的小指,写下‘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个血淋淋的大字。写完后,当场晕倒。”——摘自《辛亥国运1911》。
12月18日,江苏、浙江、安徵、江西等十六省咨议局代表齐聚上海,经过激烈的讨论,代表们决定派人到北京直接向朝廷请愿!1910年1月,摄政王载沣读了代表们的请愿书后,感到事情重大,不敢自作主张。与军机处商议,只做了缩短年限的决定。请愿不成,直隶咨议局议员孙洪伊于1910年6月领衔,带领声势浩大的请愿队伍又出现了。摄政王载沣看到请愿书上面有多达30万人的签字,吓得脸色都苍白了。然而经过与军机大臣商议之后,载沣依然不为所动:“仍俟九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会,尔等忠爱之忱,朕所深悉。惟兹事体大,宜有秩序。宣谕甚明,毋得再行渎请。”请愿团都闹到这种地步了,不能不佩服载沣的耐力之坚,保守之甚!试想1898年,他哥哥光绪都准备改组内阁了,你载沣还慢慢腾腾磨磨悠悠,抱着慈禧的“凡是”不放,试想,民怨怎么不沸腾?晚清政府的威信如何不会下降?
孙洪伊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在张謇的支持下,继续带领议员请愿。这一次规模更加浩大,声势真是一浪高于一浪。两广总督袁树勋、云贵总督李经羲、伊犁将军广福等十八省府总督联名致电,“要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明年开设国会!”摄政王迫于形势,答应1913年召开国会,并先行组织内阁!九年改成了五年,在载沣看来,这已经打破了慈禧的“凡是”了!然而这不过是一种“搁置争议”的缓兵之计罢了!所以议员们仍然感觉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于是继续上书请愿!这回载沣恼了!老实人上了脾气,性子也倔得狠呐!说什么也不理会了!当请愿的议员们继续上书的时候,载沣立即下令“维稳”!“此后倘有无知愚氓,借词煽惑,或希图破坏,或逾越范围,均足扰害治安,必即按法惩办……”由于东三省代表反抗激烈,载沣竟然下令军警将代表押送回籍,严令“京外各官,弹压拿办”。同时还逮捕了天津学界请愿同志会会长温世霖。载沣杀鸡骇猴“维稳”成功,然而又对内阁改组制度为难!这时候,要是有光绪在,他可是什么都不愁了!光绪在瀛台可没少读西方的治国论著啊!不管怎样,载沣后来还是摇摇晃晃地整出了一套“皇族内阁”。
1911年5月,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终于使晚清政权土崩瓦解。慈禧的“九年”、载沣的“五年”内阁议会制,也成了一场空谈。
本文作者:作家森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