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野史趣闻
五四运动大家都不陌生,学过历史都知道,但五四背后的权力斗争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五四运动是一个鲜明的分界线,它分出了中国两个时代的历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不管是谁写中共共产党的党史还是中国现代史,大部分都要从五四运动写起。大致都是我们历史缩写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主权要从德国转交日本,中国学生为首的上街游行,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为线索写的。结果是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斗争胜利结束。
可是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事件,一旦变成一个个名词,就会变得干枯无味。可是当你穿越时空重回当时的街道上,你依然会加入其中。
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五四运动的学生游行,工人声援,但当时的政府态度,军界态度,往往了解甚少。而五四运动成功的关键还是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回到五四学潮爆发的那天,当时的总统徐世昌在总统府为刚回国的驻日公使章宗祥接风洗尘。警察厅总监向总统汇报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徐世昌指示劝告学生解散。徐世昌听说学生们不听劝,可能向曹汝霖官邸示威,便派警察前去保护,但是要和平处理,不许武力解决。可是学生们一到曹府,看到军警林立便被激怒,几个学生跳进墙内。愤怒的学生找不到曹汝霖,看见墙上挂着日本天皇明治的画像,室内摆着名贵洋货,怒火中烧,便把室内所有东西砸了,名贵画像全部撕掉。还有学生找来汽油,高喊烧了这个贼窝。学生们还把待在曹家的章宗祥痛打了一顿。军警沿街抓了三十二名学生。
学生们的行动震惊了北洋政府,当晚,国务总理钱能训在家里召开紧急会议。北京卫戍司令段芝贵听说这件事,由于总统徐世昌让文明对待,他无计可施,现在看到事态的扩大,叫嚣到:“我们宁可十年不要学校,也不能容忍一日如此学风”有人响应到应该将游行学校解散,并将校长免职。
徐世昌知道学生们这样做也是出于爱国情怀,是出于激愤才有这番举动。所以他不同意军人们的这种镇压主张。他想通过各方的斡旋,和平处理这件事。他只是痛斥了警察总监,并不顾军界的施压,在外界的强烈要求下释放了被捕学生。保释北大校长蔡元培承诺规劝各界校长七日复课。
学生稍一平息,段祺瑞等人就开始反击。一方面指示人在报纸上公开为曹,章辩护,要求撤换北大校长蔡元培。一方面调集军队,甚至传闻在景山上架炮台,准备炮轰北大。
徐世昌在实力军阀和爱国学生之间夹着,弄得很难抉择,学生们认为他的命令是证明爱国是错误的,军人认为学生闹事是蔡元培的问题,逼迫蔡元培于5月9日引咎辞职。学生们上书政府要求菜校长留下,否则罢课。
段祺瑞对徐世昌解决这件事情的缓和态度非常不满,指责他的软弱无能。在5月14日会上段威胁说:“希望总统早日解决学潮问题。否则,将导致武力解决,后果不堪设想。”
徐世昌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觉得学生起事难成大器。与其段派人武力镇压,不如自己下令,严加约束。他让警备司令部取缔学潮,让学生镇静,挽留蔡元培,让陆宗舆安段祺瑞之心。
可是后来段祺瑞得寸进尺,逼迫政府换了教育部长,这个举动激怒了学生,又开始罢课,并得到全国的响应。段祺瑞下令控制舆论,让军人抓捕游行学生。但学生并没有屈服,北京街头再次发起了演讲。大家抱着以死相争的决心,如果在演讲中被抓,次日加倍出动。这一天有两千人在街头,有一百七十人被捕。第二天,上街演讲的人数达到四千人,又有七百人被捕。学生们捕不胜捕。主张大量捕抓学生的段芝贵也无能为力了。徐世昌抱着“失人心着失天下”的信条静观向军界施压,见时机以到马上主张停止镇压,和平对待学生。段也怕激起各省的反抗,接受了意见,释放了被捕学生。
学生被捕消息传到上海,上海各界纷纷罢市,罢工,一时间,风起云涌。在强大的压力下,各界军政官员要求罢免曹,章,陆。吴佩孚曾发表电报说:“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徐世昌明白时机以到,当机立断罢免了曹,章,陆。
后来,全国行动,给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施压,迫使中国拒绝在《巴黎合约》签字,给五四运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这场运动的背后,都可能有支持和反对两种势力,尤其在高层最为泾渭分明。这时,也是是统治者互相斗法的最好时期。许多时候,统治者的一方都可以以群众运动为筹码,向对方施压。群众闹得越厉害,施加压力越大。
这种情况下,群众运动的失败或者胜利,往往不是取决于运动的正义或者非正义,而是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斗法结果。运动背后的支持者胜利运动就会胜利。也就是说运动的规模大小都不能决定运动的胜利与否,如果统治者铁了心要镇压。哪怕你群情激奋,就算你理由多么正义,就算你民心所向他们都会找出一百天理由镇压你。 ——2005年第二期《各界》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我们所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热点发生,都有知识的交替。我们每天接受新的知识,看到不同的观点。我们的思想都受到这些文字绑架,认为别人发表的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人连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都已经弱化了,只知道人云亦云。
本文作者:缘晨枫(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