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蔡元培野史趣闻

蔡元培
(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评论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站在军阀混战的风口浪尖上,北大校长的职位反而令不少人却步,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经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任校长,其中严复、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一个个都是鼎鼎有名的精英人物,可纵算使出十八般武艺,最后还是灰头土脸被赶出校门。而教育经费的短缺也令大学校长极为头痛,但蔡元培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自我牺牲精神就职北大校长。为了改革北大,他除旧布新,锐意改革,以学术研究为本,设立研究所,创办学术刊物,鼓励师生学术争鸣、思想自由发展,推行教授治校;打破学科界限,推行学分制,促进文理两科的渗透与融合,开创了北大“学术自由”之风,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京大学因此学术繁荣,人才辈出,影响及于全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
★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5月3日,蔡元培把政府决定签署和约的消息告诉学生代表,当晚北大学生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4日,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五四运动,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蔡元培先生本人虽然在五四当天没有参加游行,但他的同情是在学生一边的。他以北大校长的名义营救被捕者,他四处奔走,联络其他13所大专院校校长,一再同北京政府交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最后他以身家作保要求北洋反动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当局迫于压力释放被捕学生后,他又率全体师生亲自迎接。
1919的整个春夏,北京学生的抗议活动继续升级。游行罢课之火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城市的学校。之后工商各阶层也参与进来,发动了罢工、罢市。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最终拒签和约,并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免职。北洋政府把结果归罪于蔡元培,蔡元培为保全北大愤而辞职。于是,北大师生和北京教育界发动展开“挽蔡运动”。
一
二
三
五四运动取得光辉胜利后,在北大师生和各方人士的强烈要求之下,蔡元培于9月份返回北京,重新主持北大校务。
五四运动前后,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竭力废除腐朽的教育制度,大力倡导近代民主和科学的教育思想,选用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博学多才的知识学者专家充实教师阵容,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爱国革命思想和真才实学的青年学生。纵观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蔡元培在其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可谓功不可没。
本文作者:绍兴旅游(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