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涛谈收藏:正德皇帝的玩世不恭与瓷器上的异域风情野史趣闻

2018-11-03 17:08:27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七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史书上对明武宗朱厚照的评价是两级的。一方说他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大战功。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所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将领。另一方面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但武宗虽嬉游玩乐,却也有抵御边寇之功,不至于朝廷亡乱,如果有孝宗的制节谨度,则为明君。

好吧,今天在这里我将带大家走近明武宗朱厚照,看看这个明代最荒唐的皇帝犬马声色、戎马倥偬的特色生活。

开篇之前,先推荐一首在周星驰版《唐伯虎点秋香》里郎朗上口的诗: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者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者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是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一首诗,写于弘治年间,描写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境界,但是我们在这里引用这首诗,并不是要介绍这位因为点秋香而闻名于民间的才子,而是要介绍他在世时的“正德皇帝”。一位读到这首诗必定会引为知己的天子,这个大明王朝的第十位君主,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同学。

正德帝朱厚照,接位时年仅15虚岁。正德帝生性爱玩,除了朝政之外,几乎样样喜欢。更糟的是,他认为朝廷文官还不如太监,所以他宁愿把朝政托付给太监,也不愿重用文臣。正德帝先是重用刘瑾,后又宠用江彬、许泰。在这些太监的唆使下,正德帝几乎做尽了皇帝本不应该做的任何事,视皇帝之位几同儿戏。

明代的大臣们一直把皇帝作为一个神话的偶像来塑造,他们要给万民描绘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没有欲望,可以无限时间工作,没有个人感情,没有脾气,可以英明的分辨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可以从诸多的奏折里聪慧的挑选最正确的那一个的皇帝。当然,这种人根本不存在,明朝的皇帝里最接近这个标准的只有孝宗皇帝,有趣的是,最远离这个标准的正是孝宗皇帝的儿子,这个最类似普通人的朱厚照。

正德帝的胡闹可以说是历代少见的。他的胡闹,不仅求新、立异、场面大、刺激性强,更要命的是,他专做那些皇帝不能做、至少不能公开做的那些事,公然蔑视被常人视作是立国之本的那套道德规范。他在内宫操练军队、拆房圈地、搭建帐篷、养狮驯豹,无事不做。有一次他在内宫玩耍烟火,不料引发大火,焚毁大量宫殿,正德帝望着冲天火光,只是开玩笑地说了声:“好一棚大烟火也!”

正德帝到后来已不再满足于这些。他经常外出巡幸,一度长驻宣府镇,但又不允许官员们离开北京城。他不愿再用玉玺,也不愿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而是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启用将军印信。至正德十三年(1518),正德帝竟要求给一位名叫朱寿的将军加封镇国公。他命吏部道:“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领六师,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五千石。”

这位朱寿,不是别人,正是正德帝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自己任命自己为镇国公,真可以说是亘古未见。正德帝还跑到山西太原,与晋王府一位乐工的女儿打得火热,如胶似漆。正德十四年(1519)江西宁王叛乱,天下大震,惟有正德帝十分兴奋,因为他不仅可以显示他的军事实力,而且还可以借此机会去“巡幸”一下他多年想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他决定“亲征”。

实际上,就在他离开北京后的第二天,朝廷就接到了负责江西平叛的王守仁的密报,说宁王已经被俘,无需皇帝亲征。正德帝哪里肯就此善罢甘休!他仍率军浩浩荡荡开赴南京。到达南京前,他突然颁布一道古怪的诏书,禁止天下饲养和宰杀猪。其原因不得而知,大概是因为“杀猪”和“杀朱”是谐音。正德帝给江南的这份见面礼几乎要引起骚乱,因为南方地区几乎家家养猪,生猪不仅是农家主要副业收入之一,而且猪肉也是当时底层百姓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但正德帝对此全然不顾,依然我行我素,强制推行。

正德帝在南京一住就是8个月,迟迟不肯回北京。富庶繁荣的江南,自然要比肃杀荒凉的北方更令人流连忘返,而美丽清秀的江南女子,大概也比晋王府的乐工之女更吸引人。正德帝哪里肯匆匆而过,自然要把他的“浩荡皇恩”多留些下来。只不过这样一来,苦煞了江南的百姓。好在住了8个月后,正德帝终于返京了。返京途中,他因在清江浦捕鱼,差点淹死,受了惊吓,回京后不久便驾崩了。

其实在我看来,朱厚照他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但是他一辈子都这样以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生活着。他的一生都在谋求抗争,可惜的是虽然他拥有天下最高的皇权,依然改变不了自己生命的轨迹。他的故事,是由好多喜剧组成的一个大悲剧,当然这些喜剧或者悲剧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还针对这个庞大的明王朝。

他的庙号为武宗,这很符合他,因为他很好武,他是真正从内心底把自己看做武人的,虽然这个身份在那个时代其实是卑微的。他的年号叫正德,这更像是讽刺他,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他全身上下似乎找不出一点能看到的“正”的德行。

他常常被人冠以“荒唐”,“病态”这些

贬义的词眼,但是他的性格却最像我们现实中的普通人,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青年人,一个对身边人无比随和的公子,一个对繁文缛节不以为意的客人,一个会体谅下属在雨水中跪地辛苦的上司,一个不忘在祈福时候加上爱妻名字的丈夫,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有着极大兴趣的聪明学生,一个可以和你挤坐一辆破车的朋友。然而悲剧正是在于,这上面的诸多身份里,唯一没有他最正式的身份,一个皇帝,并且应该是恪守传统道德的皇帝。

如同这个个性明显的皇帝一样,正德一朝的瓷器,在整个中国的陶瓷史上也有其独特闪光的一面。在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上,有着浓郁异域风情的瓷器,带有伊斯兰文化特点的瓷器在正德一朝出现的就特别多。

明代青花瓷器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为装饰始见于明初永宣时期。明永乐青花卧足案、宣德青花无挡尊等器物上均有阿拉伯文饰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然而以大段《古兰经》和《圣训》以及赞颂真主的字句为主的装饰内容,仅见于正德时期。这些瓷器上的装饰内容多是宣扬伊斯兰教义,按常理是应阿拉伯地区群众所需而制,但这类器物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与明代永宣时期仿制阿拉伯地区金属器、陶器、玻璃器等器物有所不同。在目前存世的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为装饰的正德青花瓷器中,器物类别主要以碗、盘、罐为主,另有香炉、插屏、烛台、笔山、盖盒等日常生活用具,功能上多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同时期官窑瓷器造型基本相同。

明正德瓷器上的阿拉伯、波斯文字多被书写在菱形或正方形开光体构图内部,以使所书写的伊斯兰教教义醒目突出。此类器物中,最为典型的是收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明正德青花插屏,器形呈长方形,座与器物连为一体。插屏两面均以缠枝花承托一个大的圆形内套菱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字,可译为“真主说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而不要祈祷任何物,当真主的仆人起来祈祷他的时候,他们几乎群起而攻之,而你说:我只祈祷我的主,我不以任何物配他”。这段文字出自于《古兰经》第七十二章“精灵”一段。纹饰下部方线框内书有“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因而可见得这件青花插屏是属官窑器物,与文房四宝同类,放置书案可供欣赏之用。

经我本人的研究,正德皇帝一朝出现这么多伊斯兰异族文化风格的瓷器原因如下:

1. 由于正德皇帝自己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统(祖母是广西的少数民族),所以他对异族文化的接受是持一个开放态度的。

2. 伊斯兰教在明代有很多高官信奉,比如开国元勋常遇春、沐英、宦官郑和等,这些高官都信奉回教,这个对正德皇帝是有一定影响。

3. 正德十四年,皇帝写了一首御制诗,评论各种宗教,诗中特别推崇伊斯兰教,可见他对伊斯兰教的认同

4. 纵观正德一朝,由于出口的需要,先是早期销往东南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正德后期,青花大规模销往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在中世纪都受阿拉伯人的统治,由于受到销售渠道的影响,正德时期的瓷器上伊斯兰教纹饰特别多。

5. 正德十六年,皇上带着他自己最宠爱刘娘娘到了南京。之后,他下了一道中国历史上最古怪的诏令:禁止养猪,禁止屠宰猪。要知道,猪肉是南方人的主要肉食,北方都是牛羊肉。国家的政令一下,禁止饲养,禁止屠宰,南方人吃肉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有人就猜测:皇帝早不下诏,晚不下诏,怎么带着刘娘娘到这儿,就突然下了一个诏令呢?所以,估计正德皇帝最宠爱的刘娘娘是回族人。受身边宠妃的影响,正德皇帝推崇伊斯兰教顺理成章。

纵观正德皇帝的一生,你可以说他一生荒淫顽冥,他的这一生虽称不上轰轰烈烈,但至少也是并不平淡,也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他也许并不贤明,但是在业已高度成熟的封建政治体制下,他用另一种方式保证着大明王朝的高效运作,也算对自己父辈祖先的一种交代。他其实就如现在的顽童一样,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向自己不喜欢的封建体制和封建思维表达了自己的抗争和抵制。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在我看来仅仅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没有过人的文治,但在与蒙古名将“小王子”的战役中却体现了自己的武功。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带给了后世迥于明朝各代皇帝有着浓郁异域风情的瓷器,这也未尝不可说是一种文化的馈赠。

本文作者简介:李笑涛,男,九三学社社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当代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东西方艺术学会副会长,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作者:美国东西方艺术学会(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