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怎么看待明朝正德皇帝?野史趣闻
朱厚照是明代皇帝中名字最接地气的一个,当然他也绝对是一个潮男,他是这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探索出“玩”的终极奥义的玩家。他也是一个美食家、音乐家、探险家,会好几门外语,幽默到你忘记了他的身份。
但是学界一向很少有对明武宗的全面评价,近代的学者虽然有所涉及,但又有偏颇的倾向。如: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讲义》中的“武宗之昏狂无道,方古齐东昏、隋炀帝之流,并无逊色。”、李洵先生在《明清史》中的“明朝中期的皇帝的贪婪、残暴和腐败,又相对地集中在明武宗的身上,成为皇权罪恶的典型。”以及李光璧先生在《明朝史略》中的“明朝的封建政权,到了正德时期,腐朽地由皇权统治的集中代表着——朱厚照的罪恶活动表征出来。”明武宗的主流评价往往与儒家伦理联系起来。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朝鲜一直以来秉承与中国相一致的价值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地更直接。
武宗登基三年之后,朝鲜才接到这位小皇帝的第一个诏令:“海清、鸭虎,预先多数坐养调熟。或捉兔,或捉禽,随才放试以待。若不预先调顺试才,而进献后或飏去,或不能捉禽兔,则皇帝必不喜欢。”接到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命令,朝鲜又有了21年前的感觉,成化爷也把他们当作野生动物养殖厂。接着就是马,朝鲜的马虽不及蒙古马,但也是品种优良,朝鲜对于以次充好这种优良传统也是颇有心得:
“皇帝好淫马。前日所献皆品恶,今若以良马给之,恐激其怒,且为恒贡,诛责无厌,则我国将不胜其弊。莫若以亚等马给之。”
朝鲜对明朝皇帝的印象大多靠朝鲜使臣,他们说只在祭天省牲时仰头见到过皇帝,这位皇帝尚有孩子气,他宠信宦官,宦官说的话朝臣没有不顺从的。朝臣有议论朝廷得失的就被指为奸臣定罪。皇帝在皇宫里开办市场,做起了生意,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皇帝还可以这样,更厉害的是他们听说有一个叫“豹房”的神奇所在。
但是,也只是听说很豪华,因为他们没有证,也不敢办假证。
他们只能听说 “帝取鞑子所着衣帽皮裘裙襪入内,与太监相称为鞑子。游戏无度,日夕各乘马奔驰,终夜不返。”的消息,同时也听说“皇帝不出,太监刘瑾摄行皇帝事”。庚午五年三月癸酉,尹喜孙回朝说皇帝在50天里只有2天视朝,常不御经筵,谏诤路绝,好驰骋游戏。整日与童姓新入宫的太监相处,不接后宫,此人被赐姓朱,被人称作阁老,太监刘瑾、谷大用居中用事,家舍寺刹,争相起构。刘瑾竟然被在称作刘皇帝。
对于他们而言,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而且还是三件
安化王反刘瑾叛乱
河北民变
宁王朱宸濠叛乱
当然消息不灵通也有不灵通的好处,宁化王的事情,他们知道的时候已经平定了。
河北和山东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壬申七年(1512)正月辛酉,平安道节度使李长坤奏报“山东去我境甚近,仓卒质变生梗,仓卒之变,在所豫虑。臣窃料中原不靖,山东盗起。山东之地,朝夕难料。”想起当年高丽时,契丹红军变乱侵入朝鲜境内的事情,他们感到这是这位天子即位以来对本国最重要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古中原有事,则我国亦莫不受兵。现在朝廷大兵四合而攻之,把这群盗匪逼急了必然要逃跑到本国境内,想到这里他们不敢懈怠,积极整军,以防不测。然后,准备都做好了,民变被平定了,都白忙活了。
正当他们要讨论这个皇帝真不咋样的时候,他们听说皇上不见了,不见了。
过了好久,他们得知“小皇鞑子夜入作耗”的消息,“小皇鞑子”即明人所称的小王子,也就是鞑靼首领巴图蒙克,他们认为小王子是英宗皇帝“北狩”时在蒙古草原上留下的血脉。明朝大臣们慌的要死,在朝鲜看来武宗是去和远方的家人相约去套马了。
终于,他们听过有一个人很贤明,叫做宁王。他们很期望,宁王能够登上皇位。
使者韩忠回禀:“臣往北京闻之,宁王乃弘治皇帝之弟也,而有贤闻,故天下皆属望,至于儿童皆知其贤,今已起兵,天下之事,自此易定矣。
他们想不到,这位小皇帝竟然南下亲征了,亲征……
每次使者回禀的时候,朝鲜上下都为之惊愕。他们的脑洞还是不够,屡屡被发现新世界。己亥,南袞说:“皇帝出幸不返,然山海关辽东等处晏然。而至于朝廷六部犹有贤能之臣,故持朝廷如常时。”这也许令朝鲜君臣们难于理解,这样的皇帝,大家为什么还这样敬忠职守呢?虽然这样,“然天必有不靖之处”“必不能保有焉”。他又说:“皇帝忘国家之事,出游无度,有如匹夫,而能维持十五年者,其在前史所未有也。天之降祸若速,则其祸不至于大,若久,则祸乱之生不小,必荡尽矣。”不过,最幸运的是他们没有派使联络宁王,不然就变成动物园里的动物了。
在武宗驾崩后,他们发出“皇帝不幸,本国之福”的感叹。他们也是没有过过一天安心的日子,一口长气呼出来,那是多久没有过的舒心了呢?
本文作者:孝陵卫小校(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