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李香君|血溅千古凝朱翡 歌尽桃花扇底风野史趣闻

2018-11-03 15:04:40

香君一个娘子 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 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 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 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 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 成个什么样

子当今这个天下 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 不至出甚乱子

林语堂《为香君题诗》

桃花扇-泊秦淮文引

四时风物,已至秋时。千古一扇,歌尽桃花,观者色沮丧,天地久低昂。听此一曲,书接上文。

烟笼寒水月笼纱

夜泊秦淮近酒家

四时风物,已至秋时。“一河金陵多少梦,盈盈秋水自横波”。上回,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顾横波。一身侠骨铮铮,一生侠气丛生。艳艳风情,壮烈修怀。诸公听罢,感无缘得一见,恨不能相逢。

今日所书,便是那千古一扇,歌尽桃花的李香君。观者色沮丧,天地久低昂。

桃花扇-潋滟寄生平

书香本幽藏,高门大户奈何家道败落,异乡漂泊。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称其“香扇坠”,原姓吴,苏州人士。八岁时改名换姓,入教坊为妓,长成后,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以识其面为荣。

后因桃花扇一曲,被尊为“秦淮八艳”,唱尽生平,歌尽桃花。

彼时女子正当年少,年华大好。虽身陷青楼,但广交益友。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而歌;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哪知相见欢,别亦难,一出沧海梦,戏罢有还无。

李香君时时身带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冷冷情深,艳艳风华,故称之为“桃花扇”。

此扇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却被绝色佳人捧若珍宝,原是这扇上桃花不俗。桃花并非染料所画,是以佳人鲜血染成,扇中凝着她与侯方域的爱情,亦是此生希冀所在,但苍天不解意,哪料一腔柔情错付,缠绵哀艳已矣。

桃花扇-血泪溅贞情

彼时,教坊司里,她扬起嘴角,顾盼生辉,撩人心怀。拨弄琴弦,柔桡轻曼,妩媚纤弱。偏偏这样一个引四方心动的美人儿,却对侯方域,一见情钟,再见倾身,果然情生自起,万事成灰。

房内熏香,暖香醉人。烹茶启香茗,茶味四溢。院墙上爬满了妖娆的藤蔓,窗边的案几上摆着琴,香炉正燃,渺渺青烟。香君跪坐在案前泡茶,美景丛生。这样的日子,不多时,侯方域便心照不宣的默默许了心。

时年,香君已经是名妓,侯方域囊中羞涩,终是为金银折节,低尽俗世余生。香君意外得知,心底寒意丛生,从未手碰金银,哪知双栖所需这般不堪,恨及自身,愤及命数,奈何一入教坊深似海,入时易出亦难,奈何,可奈何!

她在一门心思的爱他时,他在一门心思的钻研如何往上爬。命运之手拨开迷雾,她不舍放开,他却想要弃了她。她恍觉人世再无颜色,唯有忘记,才不辜负这厢礼尚往来。

她仿佛看到了秦淮河缓缓流去,侯方域手执一纸扇坐船吟着诗,那怡然的模样,正是她深爱的样子。相逢原以为是终点,却没想到,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别离。爱到最终不过是别了平生事,语罢暮天钟。

桃花扇-戏曲咏流传

《桃花扇》一出戏剧,打造了一个名妓,让一个女人,化作艺术化身,成就传承的经典。这类把艺术溶于形象,在戏曲范畴内不只一例,戏曲能让一个人千古流芳,万人传颂,让一个人永远活在别人的记忆里,以情永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金陵古都,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戏曲,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是旧时南京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老南京的“方言仓库”,其语言表现诙谐幽默、表演形式经典独特,对研究南京语言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你且看,高朋满座中,一二三四个女子,操着一口地道的南京腔,唱一唱金陵美景,风土人情,也是金陵古都别一般的感受。

三从四德,女书女吏。层层枷锁,四面束幅。能在枷锁中活得青史流芳的可无几个。李香君,偏偏是其一,妓女却极其贞烈,情来时比寻常女子更加热烈,情断时比寻常男子更加静默,也是少见。

《桃花扇》这样的爱情是悲歌也是壮歌。不过若让我在结局中选择,我宁愿李香君病逝并留下了这桃花扇,因为这样,她至少不用亲眼看着爱人降清失节,心死无望。这世事如戏,出将入相,嬉笑怒骂。如果注定无法相守到老,至少也要留一个美丽的别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系删

本文作者:秦淮文化(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