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秋:想起了万子和野史趣闻
提起万子和,过去在北京的戏曲界人士,相比都非常熟悉。他是当年京剧界中的一位特殊人物,虽然不会编导、演戏,也不是票界名流,但却是一位热心西区的出色组织者,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扶植新秀的“伯乐”。他在梨园行中,穿针引线,非常活跃,干了许多外人所不知幕后工作。至今,很多老艺人在话旧时,仍然对他的古道热肠、醉迷京剧而津津乐道。
前辈京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就曾经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介绍过万子和的经历。万子和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通过个人奋斗,在北京,曾先后担任华乐园和新罗天的经理。他应为热爱戏曲,因而,在担任经理期间,并不怎么克尅、剥削演员。相反的,他还时常维护演员的利益。过去的戏曲演员,受“经励科”的欺诈很厉害。在邀角请人等过程中,大做手脚,中饱私囊。对此,万子和常常从中干涉,亲自处理有关事宜。对于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他曾做了大量的工作。当年,他首创电影事业于大观楼,谭鑫培的《定军山》与俞振庭的《金钱豹》两部无声记录影片,就是他提倡上演的。尤其是一些京剧名角,在年轻时,初露头角,就是由他精心扶植,推上舞台中心,挑起大梁来的。如高庆奎、郝寿臣、马连良、程砚秋、李少春、孟小冬等,都曾由他出面,牵线搭桥,邀请人员,组成戏班,是他们得以在舞台上展露才华。最为难得的是,他做这些事情,并非是以此作为自己获利的手段。1941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停办后,众多戏曲学校学生,拥李玉茹为主角,请翁偶虹先生组建戏班。翁偶虹就邀约万子和等四人,成立股东会,各出二百元,作为活动基金,成立“如意社”。有一时期,“如意社”营业不景气,演员的收入,就靠那股东会的基金贴补,才得支持下去。后来,“如意社”改组,翁偶虹要退还二百元股金,万子和却坚决不受,并且解释道:“办戏班从来没有退股金的。”由此可见他恪守梨园信条以及支持西区信任的热忱。
自然,万子和并非是一个完人。他一辈子混迹于旧社会的戏曲界中,接触三教九流,难免不会沾染些不良习气。在这里,无意对他的一生作什么全面的评价,而只是仅凭道听途说,对他在戏曲界中所作的某些有益的工作,略作介绍。今天,所以会想到了这么一位特殊的人物,无非是有两个感慨。
本文作者:走近万子和(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