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大起底——即秦国赵国大对比野史趣闻
长平之战被史学家们认为是秦国东出最大的一战,这一战的胜利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格局,这一战,为什么秦胜而赵败,今天我们就来大起底一下,看看两个从战前准备,国力军力对比,以及战略上的对比。
国力对比: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且已经经历了四代之久,国力已经是战国最强了,同时秦国不断的攻伐,国土面积大增,拥有河西之地与成都千里沃野的秦国,国库充盈,且多年来,北伐义渠,南征巴蜀,西攻西戎,四方臣服,土地广袤,人口众多。
而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之后,国力也是大增,已经历三代之久,国力堪称山东六国之最,同时,赵国不断的攻打匈奴,国土也在不断扩展,但是,变法经历的时间只算是秦国变法时间的一半,累积不足,所以赵国国力大大弱于秦国。
军力对比: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建立起了强大的军政体系,秦军勇武,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战国有名的强军,以少胜多的战例数不数胜数。
而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为赵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军事实力之强丝毫不弱于秦国,但是其兵员数量少于秦国。
战前准备:
秦国攻击韩国,韩国不敌,把上党地区送给了秦国,而上党太守却私自将上党地区送给了赵国,赵国欣然接受,秦国怒而攻赵,在大义上赵国已经落了下风。在长平对峙之时,赵国一面鼓吹合纵,一面又与秦国谈判,列国根本无法相信赵国,而秦国抓住这一点攻破合纵,举全国之力攻赵国。
战略上的对比:
秦国从一开始就坚定了功赵的信念,因为秦国明白,如果不能一举功赵成功,列国就会重启合纵,秦国危矣,秦国很明显,就是用国力和军力和赵国耗,等待赵国不攻自破。而赵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坚定与秦国决战的信念,只是一味坚守,等到国力支撑不住才想起决战,其实赵国到了那个时候败局已定。
领兵将领的对比:
秦国大将王乾,后期是白起将军,两位将军都是秦国名将,且身经百战。
赵国将领前期廉颇,后期赵括,两位也都是当世名将,廉颇稳扎稳打,而赵括军事理论强,战术素养也是极强,也是一代名将。
最后只能说,千百年来赵括背了长平之战失败的锅,真正失败的地方在于赵国国力的不足,和赵国没有坚定的决心,如果,赵国早早下定决心,在秦国援军未到达之前,积聚力量绝对可以大破秦军,但是赵国君臣犹豫不决,错事最好时机,且外交失利,等到决定决战的时候,国力已经耗尽,赵括其实已经指挥的很好了,数次大破秦军,却终于因为粮草不足,急于决战,最终遭遇埋伏,被全歼,可叹可悲啊。
本文作者:胡吹乱侃啊(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