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究竟有多少兵力参战?野史趣闻

2018-10-24 16:31:50

史上秦赵长平之战被认为是战国中期规模最大,战况空前且影响深远的一场战役,是战国争霸之军事史上的转折点,堪比二战的斯大林格勒之战。

据历史记载,此军赵国出动四十三万军队,那么,再加上防守北疆、都城及各地要津的军队,可见按此推算,赵国总兵力最少也不会低于五十万。拥有不下于五十万青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那么试想一下,这个国家总人口得要多少呢?

这里提供一组数据:战国中期人口2000—2500万之间,秦统一六国时人口大约二千余万,西汉鼎盛时人口大约5500万,但是也有学者考证认为秦时或者说战国中期以后的总人口约有四千万。而战国时期连年征战不休,自公元前260年至前220年也没有决定性的农业技术革命,人口总数变动不大,可以说前后大致相当。

现在我们看看赵国人口占战国总人口的比例。自战国中期以后,七国各自人口大约可分为四档。秦于原有疆域外,占汉中,据巴中,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良田沃土,人口军力及国力都居第一;第二等是楚国和齐国,楚地大物博不必多说,齐国自中期桂陵马陵两战力挫强魏,之后近百年鲜有大战,仅有一次乐毅侵攻,所以富强之齐人口可排在第二等;第三等中,就是赵、魏,这两国地盘本身就没秦楚齐三国大,要命的是位于中原,地处要冲,地势多平坦,无险可守兼之四面是敌,连年征战不已,人口损失不是小数;最后一等是燕、韩,这两哥们真正叫做国小民寡,不必多说。赵国人口排在第三等,就算赋予“主角特权”,也决计达不到第二等,勉强算个二等半,占战国总人口大概是近六分之一(这个比例较之历史真实只高不低)。

我们再分析一下当时的人员状况:男丁(15-55岁之间且需纳税服役的成年健康男性)占国家人口总数的比例。古代几乎一直是男少女多,战乱年代更加突出。像战国这样的长年累月的乱世,算男女之比为5:6决不过分,再算男丁占男性的比例为二分之一(要除去老弱病残,还有成年男子中王族、贵族、高级官僚等各类豪门家族及托庇人口。例:战国四大公子每人食客三千,家仆数千等等,这里自然产生大量依仗权势逃避税役的人口)

由此可以得出赵国两个人口结果:1、战国总共2000万-2500万,赵国应该是330万-400之万间,男丁为75万-90余万,这种情况下赵国若要动员出不低于五十万的军队,只有一种可能:赵国是游牧民族部落。没有哪一个农业文明国能支持这么可怕的军民比例,想都不用想,后面会具体谈及原因。2、战国人口按4000万计,赵国约是800万,男丁为180余万。只有在这一人口数量下,才有讨论的意义。

下面就后一种数据来作讨论,赵国人口800万,男丁180万,万最多不超过200万。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五十万的军队也不现实。

《孙子兵法》谈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引用这段话的目的不在于其具体数据,而是为了说明对农业文明国家而言,维持庞大的军队要耗费的庞大物力。打仗特别是长期仗拼得就是经济,花钱比流水还快。明万历年二次援朝,打得国库空空;明末为打后金,征辽饷,征得天怨人怒,民不聊生。诸位试想,这已经是在中央集权空前、官僚体制比较完善、农业技术也进步很多的大一统情况下,中央政府尚且头痛至此。不过,战国时代相比之后有两个大大的优势所在:其一重武,军事优先,接近军国主义体制,动员效率高;其二,不用发军饷,这真正是一个关键,以那时的国库收支而言,若是发饷,就算是古代军饷的平均水平,七国也要立马宣布破产。

那么,战国时代国家供应军队的情况具体如何呢?首先,军队消耗。维持军队本身所需的粮草钱财等巨大数目;其次,军队装备。制造大量武器盔甲和车辆器具,供应马匹等;第三,后勤保障。驻扎于长平的四十三万赵军,需要源源不断的可靠的后勤供给,不然不战自溃,在古代简陋的运输条件下,这里又需要多少人专门组织全国粮草集中、从事后勤运输、警戒安全?第四,对农业人口的要求。庞大的军队,工匠,贵族,官僚,农村人口本身及其他群体,迫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必然不能低于一个底限,使粮食的生产能多于消费,而战国时农业技术落后,想想看这得需要多少劳力。

上述种种集中到一点:国家动员体制对国家财政经济的巨大压力。“十万之师”就逼得“不得操事者”有“七十万家”之多,虽然说这些数字是虚指,但是诸位结合古今中外的史实想想,全国总动员不是喊一句“所有的女人孩子在家干活,男人们拿起棍棒上”就完事了,要这样的话,这国家亡得还快些。为了从各个方面能支持住动员出的庞大军队,国家必须要有几倍于军队人数的劳动力辛勤工作。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在前线流血拼命,同时要有几个男人在后方流汗拼命才成。所以说,农业文明国在紧急时刻能动员的军力,一般认为最多能占男丁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是比较科学的,还得在国家不大不小军事体制较完备的情况下才行。

事实上,流传至今的各类战国文献中动辄“带甲百万”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说是纯粹是根据苏秦的“一户出三男”的理论推算而出的。现实中别的不说,光百万军队装备的盔甲武器,需要多少工匠没日没夜地工作?要耗费多少原料?生产这些原材料需要多少劳动力?当时那种简陋的手工作坊需要建立多少座?百万大军与庞大的工匠群体消耗的粮草钱财,又是多少可怕的天文数字?一个总人口不过数百万的国家,拿命去支撑啊?!

所以呢,要支持五十万的赵军,赵国得有不少于300万的男丁,人口总数即不得低于1300万。七国之中,舍秦之外,不可能有哪国有这么多人口。(前提还得是战国中期总人口有四千万)

说到这里,推论呼之欲出。也有三种可能:

第一,太史公记载有误。这个毕竟年代悠久,以讹传讹,当然有可能,不必多说。

第二,对“三军”的理解。春秋时尚有记载曰:三军者,一为精壮,一为老弱,一为妇女。(大意如此)如果说战国中期仍然沿此体制的话,那么长平的四十三万赵军之中,青壮年男子不过十五万,这完全在赵的支撑能力之内。其实我觉得这种情况比较符合现实,十五万训练有素的青壮男子的损失,对人口数百万的国家绝对是极重大打击,之后一蹶不振是很正常的。不过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当时长平坑得不仅是男人,还有为数更多的妇女和老弱(虽然说放了二百四十个)。话扯远点,史载白起一生杀人不下百万,而且基本上都是赵楚魏韩四国军队,如果说军队都是由青壮男子构成的话,想想看,上百万青壮男丁的死亡,对当时的四个国家而言,是个什么概念?所以我觉得“三军”大有可推敲之处。

第三,这是比较新颖的,有一次我看到天涯某位兄台回复中谈到:十进制在古代中国,起于何时?我甚感震惊,四处搜索而未果,故说出来与诸位,盼有心高手一答。意思是说,战国及秦汉前期的记载,那些数字是否是按十进制规则来计算的。

本文作者:生猛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