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为何称帝后都选择分封子孙为王和诛杀功臣野史趣闻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布衣皇帝,正好应了陈胜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传奇,由一个行脚僧人,甚至做过乞丐,却成为一代开国皇帝,两个人可以说是屌丝逆袭的典范。虽然这两个皇帝生活的年代相隔千年,但都是出身于平民阶层,而且两人当上皇帝之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诛杀开国功臣,并且分封子孙为王。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令人产生疑问,刘邦和朱元璋两人相隔千年,虽然出身背景基本相同,但为何两人都会选择诛杀功臣、分封子孙呢?
影视剧中的刘邦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刘邦,秦朝末年刘邦为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起兵于沛县反秦,后来趁项羽与秦军主力交战之际率兵攻入咸阳,之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并驻扎于汉中,但西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分封了十八路诸侯,而自己却不称帝,紧接着就有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可以说是屡败屡战,最后连自己的老婆、父亲都被项羽所俘虏,庆幸的是刘邦善于用人,后方有宰相萧何为其理政治国,行军中有军师张良为其出谋划策,之后又拜韩信为大将军,即使经历了多次失败,仍然有机会翻盘,最终击败项羽,使其在乌江自刎。但是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心里并不踏实,先后有异性王叛乱,在平定异姓王的叛乱之后,刘邦此时心有顾虑,一方面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跟随自己征战沙场的那些老臣会作乱,另一方面鉴于秦朝未分封同姓人为王,使得曾经强大一时的秦朝在面临各地叛乱时无法应对而迅速灭亡。所以刘邦在分封子孙为王驻守各地的同时又与大臣盟誓,立下白马之盟,约定只有刘姓者方可为王,以此来确保刘氏江山稳固。
西汉初疆域图
朱元璋分封子孙为王的目的和刘邦的意图基本相同,但是鉴于汉朝时的七国之乱,朱元璋在分封藩王的同时又立下一系列的祖训,严格限制朱氏藩王的活动。非贵族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分封同姓人为王来确保自家的江山不被他人篡夺无可厚非,但是刘邦和朱元璋可不只是单单地分封诸王,对开国功臣基本上就是痛下杀手。就拿韩信来说,刘邦在称帝之前与项羽的诸多战役大多是由韩信指挥的,可以说刘邦最终打败项羽,韩信功不可没,但是韩信的结局却很凄惨,其先是由楚王贬为淮阴侯,之后又被吕后和萧何合谋诛杀。而朱元璋更狠,开国功臣基本上被其诛杀殆尽,光是胡惟庸一案就牵连三万多人。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开国皇帝辛苦打下江山不易,采取措施确保子孙稳坐江山也无可厚非。但是像刘邦、朱元璋这样既分封子孙,又诛杀功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多见,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与他们相比则相对温和了许多。也许平民出身的刘邦、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内心并不自信,惶恐有人要篡夺自己的江山,才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这两个平民皇帝与贵族出身的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多多少少有些草莽英雄的气质,在对待功臣问题上更倾向于选择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方式。
明初个藩王领地
本文作者:小余论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