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成就了《三国演义》的风流才子野史趣闻
说不清是一首《临江仙》成就了《三国演义》,
还是一部《三国演义》让《临江仙》在文坛上有了不朽之名。
人人皆知罗贯中,
却鲜有知道杨慎何许人也。
这个尝尽了人世艰辛的明代大才子,
终以戏谑之姿,
唱罢一曲生命之歌。
老叫兽:古今多少事。
小石君:都付笑谈中。
杨慎生于书香门第,
七岁晓诗书,
十二岁那一年拟做《吊古战场文》,
中有一句“青楼断红粉之魂,
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
深得其身为兵部侍郎的叔父赏识,
足见其才情实为不凡也。
这一日,
家中来一客人,
手携画卷一轴前来拜访。
杨慎的父亲及众宾客们都来到前厅细赏画作,
众人皆围着这幅名画高谈阔论,
这时杨慎也凑上前来,
想一睹此画究竟有多高的造诣。
一旁的父亲看到儿子好奇的样子,
便笑着将其唤到面前,
当着众人欲一展其才华,因而问道:“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你且作诗一首论之。'
杨慎听后,
略加思索,
便提笔写下四句:'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众人看了,皆拍手称赞:“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手笔,将来前途不可估量也!”
老叫兽:天才就是天才。
小石君:只可惜生不逢时啊。
二十四岁的那一年,
杨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巅峰,
得中状元,入驻翰林院。
此一番仕途上的进益让他倍感欣喜,
终能以君子之道,
负天下之任,
不亦快哉?
然而,
令他没想到的是,
官场上的腐朽和黑暗,
早已在这个没落的王朝中蔓延开来。
他在朝中处处得罪权臣,
那些所谓的为官之道,
他不屑一顾,
于是功名利禄便也将他拒之门外。
杨慎任官不久,
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了皇位。
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显得顺理成章,
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
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
当时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
杨慎亦是上书称决不与小人奸佞苟同。
可是朱厚熜却一意孤行,
见有群臣反对,
恼羞成怒,
便下令道:'命执首八人下诏狱'。
谁料,
此言一出,
群情激奋,
次日杨慎便召集同年进士,
于庙堂前愤然怒斥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一行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
声彻宫廷。
这一次让皇帝彻底动怒了,
下令逮捕杨慎投入诏狱。
在狱中,
这个敢怒敢言的前科状元身受杖刑,
死而复醒,
被重刑折磨的他却依旧倔强地不肯认罪,
于是一纸诏书下来,
贬他至荒蛮之地的滇州,
既然顽固地不愿低头,
便将他永远地放逐出中原天下,
再无回天之日。
老叫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小石君:只是容不下一个倔强的灵魂。
远戍云南的路途上,
杨慎的妻子一直守在他身边。
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
杨慎执意让妻子回四川的家中。
临别之时,
披枷带锁的杨慎含泪写下别词一首,寄予妻子:'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身处云南边陲之地,
他再也无心仕途,
潜心于诗词曲赋,
边地无限辽阔的奇观异景给了他无限遐思。
双洱烟波似五津,
渔灯点点水粼粼。
月中对影遥传酒,
树里闻歌不见人。
那些无心的江山,
收容了这个不屈于命运的人,
而他也在这山山水水间,
放纵着自己的浪漫与才情。
七十二岁那一年,
杨慎辞世,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一生不得归乡,
客居他地,
饱经沧桑,
那个时代亏欠了一位才子太多的东西,
却也成就了他富于传奇的一生。
此事古难全,
惟愿千里,
婵娟依旧。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
本文作者:一点石(今日头条)